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啼血的歌唱:论《荆棘鸟》中的宿命论
作者: 王小雪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荆棘鸟》   抗争   宿命论  
描述: 荆棘鸟这本小说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的代表作。该小说自1977年一经问世以来,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在文学界,荆棘鸟被比作是澳大利亚的飘。作为一本惊世之作,该书以爱和命运为主题,通过对克里利家族三代女性的生活和情感经历的描写,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本论文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运用宿命论的相关理论,尝试揭示小说带有浓厚的宿命论的思想。一方面,本论文从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以及所运用的文学方法入手,进行深入分析,来揭示小说
解读伍尔夫小说中女性人物精神追求中的大海意象
作者: 王民华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追求   弗吉尼亚?伍尔夫   大海意象   女性人物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伍尔夫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外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伍尔夫研究的热潮,并经久不衰。研究者从作品主题、表现形式,以及伍尔夫的个人经历等方面对伍尔夫的作品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伍尔夫提倡“内在真实”的理念,关心人的内心世界, 善于运用意象表达人们难以言说的精神世界。对于伍尔夫意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在诸多的研究中,鲜有对伍尔夫大海意象的专门著述。实际上,大海是伍尔夫小说中
顺应论视角下的译者行为研究:以Jennie Gerhardt的两个中译本为基础
作者: 王敏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JennieGerhardt   读者/社会”译文连续统   顺应论   “作者/原文   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译者行为   “求真  
描述: 本文选取顺应论为理论视角,以译者行为为论述的基点,通过理论诠释与个案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描述顺应论视角下的译者行为并考察译者行为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具体而言,笔者将翻译实践置于现实的译语世界,把译者放回到译本产生的特定历史语境之中,分析、探索译者行为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根据顺应论,翻译就是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作用下不断做出的跨语言转换活动的动态选择过程。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主要是从连续选择、动态顺应和译者的意识程度三个方面充分描述译者行为
论萧红作品的生命意识与艺术取向
作者: 王求识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意识   生存困境   萧红   艺术取向  
描述: 萧红的为人与写作均有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她从来不在自己的生活感受之外去创作那些简单地‘图解现实’的作品,她的作品始终是‘为人生’的。”源于对现实人生的不满和失望,她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始终怀着感性悲悯和理性批判的双重情感来表现现实人生。不仅如此,她还对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认为女性的挑战其实来自于自身,女人只有自尊、自信、自强,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本文通过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与生命意识的反思,主要从“个体生命在生存困境下的生死爱恨”、“多重
原型视角探究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原型   人物   仪式   原型批评  
描述: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本小说,也正是这部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小说为她赢得了国家图书奖,从而奠定了莫里森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的创作根植于并深刻反映黑人群体的生活。小说围绕黑人青年奶娃追寻黑人文化遗产及其身份这一情节展开。小说中,作家对神话原型因素的运用已受到评论界的诸多关注,但大量对这部小说的研究集中在它的喻指,黑人身份研究等。很明显,这部小说的的作者与作品本身都有很深远的研究价值。因而有必要对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的神话原型解读,以便考察作品中神话原型与作品的主题的意蕴
论许渊冲三美原则关照下的《红楼梦》金陵判词的翻译
作者: 王雅青   来源: 鲁东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金陵判词   “三美”理论   《红楼梦》   翻译策略  
描述: 居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顶峰。该部巨著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将汉语及中国文化中所独有的成分表达得淋漓尽致。将这样一部宏篇巨著翻译成英文,对译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挑战。《红楼梦》的多部英文翻译版本中,最为完整影响也最深远的两部作品是杨宪益(Yang Xianyi)夫妇的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英译本The Storyof the Stone。《红楼梦》的精髓部分之一是第五章的金陵判词。金陵判词共
库切对现实主义小说的质疑:《福》与《鲁滨逊漂流记》互文性分析
作者: 王旸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性   《福》   《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   库切  
描述: “互文性”一词起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该词意思是在编制的时候加以混合。互文性属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术语。该词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然后又经过罗兰·巴特、加奈特等人加以诠释和发展。互文性一般涉及暗示,改编,戏仿等手法的运用,从而达到文本中有文本的“文本”网络效果。南非作家J.M.库切(1940-)出版于1986年的小说《福》是对英国经典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后现代改写,是一个后现代版的荒岛故事。大多数人将该小说视为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构,但细读之后不难发现,其实《福》和《鲁滨逊
鲁迅与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比较
作者: 王来丽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鲁迅   悲剧意识   小说  
描述: 鲁迅、张爱玲在新文学所处身的共同的现实背景下,在表现不同生活场景的文学领域中,各自形成了两座文学高峰。探寻这两位伟大的作家之间的某些可比性是很有意义的。相似的出身背景,相似的少年经验以及同样敏感孤傲的个性气质,使文学研究者常常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前人的研究给我们研究鲁迅和张爱玲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珍贵的资料,同时也给我们留下有待补充的地方。本文拟从鲁迅与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着手,分三部分进行阐释:一、分析他们悲剧意识在人物层面的呈现,即从女性人物,男性人物等人物的选取与表现呈现;二、分析悲剧意识语言层面的表
莫迫桑中短篇小说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王尧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莫迫桑   蛮子大妈   叙事理论   羊脂球   女性人物形象  
描述: 居易?莫迫桑作为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的著名作家,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漂亮朋友》《一生》等都是他笔下的名篇,但是他最大的成就来自于他写下的300多部中短篇小说,他与欧亨利等人并称为世界
从权力与话语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
作者: 王美华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权力话语   权力   话语权力   莫里森  
描述: 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正变得越来越流行,越来越重要。王家湘提出美国黑人文学的诞生比起任何别的民族文学来要艰难得多,但它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显得最为成熟,成就也最为显著。其中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就值得我们关注。她的作品深切关注美国非裔女性的生活经历、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并以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不同的非裔女性如何在白人的世界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当文学话语与福柯的权利和话语理论联系在一起时,文学作品便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和走向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本论
< 1 2 3 ... 49 50 51 ... 75 76 7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