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592 条
-
两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塑造——比较《青狐》与《桃之夭夭》女主人公描述的异同
-
作者:
庄航
来源: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桃之夭夭》
两性视角差异
女性形象
《青狐》
-
描述:
王蒙和王安忆几乎同时在2003年下半年推出新作《青狐》和《桃之夭夭》,这两部作品均以女性为主人公,但却分别出自惯以男性为主人公的王蒙之手和惯以女性为主人公的王安忆之手,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女性的命运,并同时从身体与生命、家庭与生命的两种角度加以解说。但由于两性的生命体验和视角的不同,他们所选择的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所采用的风格都有诸多不同。
-
当女性主义遭遇大众文化——论当代大众文化中女性意识的困境
-
作者:
吴素萍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特征
大众文化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成为一门显学,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在中国也渐成气候。将女性主义视角与大众文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当代大众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父权制特征,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没有摆脱传统男权社会的桎梏,反而在金钱和欲望中越陷越深。
-
情感传递和接受的错位:《无穷动》的极端表现形式浅析
-
作者:
韩雪松
成城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先锋主义
女性形象
符号化
-
描述:
影片《无穷动》以其先锋主义的风格、开拓的表现形式和犀利冷酷的表现手法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但却遭到观众的猛烈恶评,甚至"集体抗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极端的表达形式不能与时下国内大众欣赏习惯完整对接,造成情感的传递与接收之间的错位,使观众无法充分领悟和把握导演的创作意图,因而产生一种排斥心理。《无穷动》独特的极端的表达形式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反流行审美的女性形象、接近粗俗边缘的人物语言、典型性极度缺失的表现对象、过分符号化的人物和影像。
-
出走与归来:从易卜生与王尔德戏剧中出走女性的译介看“五四”女权话语的多样性
-
作者:
罗列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翻译
女性形象
女权话语
-
描述:
五四时期对易卜生与王尔德戏剧的译介进入了高潮,针对其中离家出走和试图出走的女性的探讨,成为五四女权话语的重要内涵。出走的娜拉被奉为女性解放的最高象征,但并不能解决女性出走后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作品中那些归来并实现觉醒的女性亦得到读者相当的认可,并被作为解决女性盲目出走、身陷困境的一种选择,显示出五四语境在出走风潮之下,对女性解放的多元思考和接受。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力量,推动了中国女权话语的发展。
-
语文教材中的性别文化透析——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
作者:
黄福艳
来源:
教育导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文教材
性别文化
女性形象
-
描述:
课程是一种复合文化,教材则是课程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要素。本文从性别文化的视角,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文本分析,挖掘文本隐含的性别信息,以揭示语文教材所展现的社会文化传统和性别文化理念,并提出科学性别化的构建。
-
从新感觉派到“身体写作”:西方经验的渗透及回应
-
作者:
管兴平
来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感觉派
西方经验
女性形象
“身体写作”
-
描述:
现代性的体验是与审美现代性相关的。本文分析了以资本发展文化观念为代表的西方经验,具体分析指向了文本、文学经验、人的生存体验等。其中对新感觉派和"身体写作"进行了例证分析。
-
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边缘化隐喻
-
作者:
张欣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南方文学
隐喻
边缘化
女性形象
-
描述:
美国南方文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鼎盛期,其中边缘化南方淑女形象不乏其人。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田纳西·威廉姆斯戏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的高度互文性表现在人物性征、生存空间以及话语空间的边缘化隐喻之中。对两者反差强烈的边缘化隐喻表征的互文性建构,有助于读者更深刻解读文本展现的美国南方淑女遭受的摧毁性冲击。
-
生命深处的喧嚣与骚动——论孙惠芳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
作者:
张丽丽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女性形象
小说
孙惠芳
-
描述:
孙惠芳是一位守望乡土的女性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她依据女性切身的生命体验,建构出一个以荡妇为基本特征的乡村女性世界。概括为三类人物系列:一是在越轨的行为中,蕴含着对精神境界的向往与提升;二是在情欲的驱动下,表现出对生活法则与道德规范的大胆蔑视与叛逆;三是采用传统的偷情或调情方式获取生命激情的宣泄和满足。在作者笔下,所有女性都无法逃脱既定的悲剧命运。在当代文坛上,孙惠芳所表现出的女性体验、生命视角与人性关爱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
托尔斯泰笔下的“妖妇”
-
作者:
王永奇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艾伦
妖妇
女性形象
-
描述: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艾伦这一形象。在作者笔下,艾伦是一个极端妖艳、放荡的妖妇形象,她与男权社会中男性们对女性美的评价标准有着巨大的差异,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仇恨、恐惧和丑化,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偏见。而与正统形象之间的差异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对正统的男权观念造成潜在的威胁,对于颠覆男权观念有其一定的意义。这是一个不真实的人物形象。
-
李贺诗歌中的女性抒写与寄托
-
作者:
韩大强
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贺
李贺诗歌
女性形象
心灵寄托
-
描述:
极富才情的中唐诗人李贺,在绚丽夺目的诗卷中,用自己的神来之笔塑造出一群美艳凄怨的女性来作为理想生命的象征。用美女原型来表达诗人的政治之恋,用怨妇群像来体现人性的真情,用弃妇情结展示诗人的生存境遇,用流连歌妓的方式让心灵得到放纵与补偿。李贺对女性所表示的深深同情与理解,也是对他自身命运的哀叹与诉说。
<
1
2
3
...
19
20
21
...
58
59
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