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赫斯顿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杨道云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赫斯顿   阿维   女权主义批评   婚姻   女性形象   露西   珍妮  
描述: 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对美国20世纪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三部长篇小说《乔纳的葫芦蔓》、《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中的女主人公露西、珍妮和阿维如何冲破父权制社会的束缚,不断寻求自我意识的奋斗历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赫斯顿在其长篇小说中刻画了三类女性形象:救赎的“圣母”、抗争的“魔鬼”和顺从的“天使”。
个体生存的状态:爱的缺失与人性的隔离:《小镇畸人》与《林中之死》的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周立利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文化   人性的隔离   生存状态   爱的缺失  
描述: 安德森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他的作品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怀。倍感孤独、压抑的女性极度渴盼爱与理解,但在男权中心文化规范下,她们丧失了爱与被爱、理解与被理解的权利,她们内心的渴望和憧憬无以言表,女性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作品同时警示我们:善待女性才能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和谐关系。
传统重压之下的被扭曲——《灶神之妻》中雯丽母亲形象的文化解读
作者: 周聪贤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解读   《灶神之妻》   雯丽母亲  
描述: 《灶神之妻》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畅销小说。国内外学界对书中雯丽母亲的文化形象鲜有关注,这个人物形象主要呈现以下文化特点:"有意识"自由与"无意识"束缚、自我与现实的冲突、人格的独立与依附。通过对这个女性形象的剖析,后世读者对民国女性在传统重压下被扭曲的生存境遇,以及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艰难历程有更为真切和全面的认知。
呼唤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透视
作者: 寿静心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限制   角色定位   大众传媒   类型  
描述: 大众传媒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是"物"与"性",女性在大众传媒中主要有幼稚型、性感型、妖女型、贤妻良母型四种形象类型.当今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法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统角色.这表明了大众传媒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仍是维护既有性别统治秩序、掩盖两性世界的不平等关系、麻痹和弱化女性的性别文化批判力,以使现存男性中心的文化和社会统治更为坚固和合理的角色,是对自由思想的最大限制.
当女性主义遭遇大众文化
作者: 吴素萍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特征   大众文化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成为一门显学,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在中国也渐成气候。将女性主义视角与大众文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当代大众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父权制特征,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没有摆脱传统男权社会的桎梏,反而在金钱和欲望中越陷越深。
存在的虚无: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作者: 卢焱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孤独虚无思想   道具   川端康成  
描述: 川端康成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能是受其崇尚女性美的影响,读者往往更多关注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有意无意地忽视男性形象。当我们按照性别关系划分后来探析女性和男性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和作家塑造他们的意图时便会发现,川端康成小说中男性形象有着共同的特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女性形象的陪衬、配角抑或道具,更是表现女性美的重要手段;他们具有惆怅的心境、充溢的空虚和孤独,是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具体体现。
独立·智慧·平凡:析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女家庭教师形象
作者: 李军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女家庭教师   女性形象  
描述: 19世纪的英国,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出现了女家庭教师的形象。可以从心理与社会根源两个方面来探讨女家庭教师形象的形成原因。从她们的社会地位,她们对职业、婚姻的观点来深入探讨,家庭女教师的形象是对男权价值标准下女性形象的继承与反叛。
当女性主义遭遇大众文化——论当代大众文化中女性意识的困境
作者: 吴素萍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特征   大众文化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成为一门显学,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在中国也渐成气候。将女性主义视角与大众文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当代大众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父权制特征,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没有摆脱传统男权社会的桎梏,反而在金钱和欲望中越陷越深。
“恶之花”的重新解读:论元杂剧中的淫妇形象及其文化蕴涵
作者: 张红霞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淫妇形象   文化蕴涵  
描述: 元杂剧中的淫妇形象具有符号化、概念化、模式化的特点,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体现了杂剧作家积淀甚深的伦理观念和男权中心意识。虽然杂剧作家在塑造淫妇形象时,有意识抹去了她们偏离传统的合理因素,但是我们依旧能从剧中窥探到她们反叛行动背后无法言说的隐衷,以及淫妇形象的出现带给男权文化传统的挑战和突破。
郝思佳与王熙凤的平行比较
作者: 付明端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人格   郝思佳   王熙凤   女性形象  
描述: 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文学规律,使文学有了“可比性”。《飘》、《红楼梦》虽然成书时间相差很远,作者米切尔和曹雪芹的生存背景和文化差异又很大,但它们所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郝思佳和王熙凤却在出身背景、个人才能、自主意识、务实精神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不同的历史背景、爱情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又使两者同中有异。通过对东西方两个女性文学形象的分析,我们不仅发现了不同文化的深层规律,同时也引发了“妇女人格”这一崭新的文学命题。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