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妖妇】搜索到相关结果 29 条
-
康拉德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张丽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顺服
妖妇
天使
殖民主义
-
描述:
约瑟夫康拉德是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他一生写下了无数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对人的优秀品质的认可,对人们而言是个不小的启示。然而他的作品中也描写到了一群被边缘化,没有自己声音,凄惨的顺服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促使读者去思考殖民活动的罪恶,去思考女性的命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期待男性女性真正能够平等的那一天。
-
“象牙女郎”与“妖妇”:悉多与美狄亚的女性形象比较
-
作者:
汤丽琪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狄亚
妖妇
象牙女郎
悉多
-
描述:
男人创造女人的历史,他们根据自己对女性的心理期待,对女性产生了两种不真实的想象,一是"象牙女郎"这样的理想女性,二是妖妇、悍妇这样的不可理喻的女性。悉多和美狄亚正是这两种极端女性的代表,然而无论是女性表现的是顺从还是忤逆,在男遵社会中总不能善终。究其本质,是女性的被物化的结果。
-
“天使”与“妖妇”:解读东西方男性话语霸权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林爱华
来源:
时代报告(学术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妖妇
天使
-
描述:
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东西方男性文本中两类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和“妖妇”进行分析,说明父权制社会中男性通过其话语霸权地位对女性的支配与控制。
-
托尼·莫里森《爱》中黑人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李东风
来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妖妇
女性形象
天使
-
描述:
托尼·莫里森在其新作《爱》中刻画了两个性格、命运完全不同的黑人女性:梅和朱尼尔。通过女权主义的方法,分析这两个黑人女性形象,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托尼·莫里森创作中的女权主义倾向。
-
天使与妖妇——谈《战争与和平》中的两类女性形象
-
作者:
王永奇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观念
妖妇
天使
女性形象
-
描述:
"天使"与"妖妇"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娜塔莎和艾伦这一组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期待、仇恨、恐惧和丑化,是不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偏见。
-
男性眼中的“妖妇”——以《水浒传》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
-
作者:
张馨月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中心
妖妇
《水浒传》
查泰莱夫人
-
描述:
男性作家通常都从男性中心文化出发,把男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粗略地分为了“天使”和“妖妇”两大类,企图通过文本形象向女性宣扬男权制下的道德标准。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女性意识开始觉醒,我们通过女性视角来审视男作家笔下被划为“妖妇”的女性形象。
-
男性眼中的“妖妇”
-
作者:
张馨月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中心
妖妇
《水浒传》
查泰莱夫人
-
描述:
男性作家通常都从男性中心文化出发,把男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粗略地分为了“天使”和“妖妇”两大类,企图通过文本形象向女性宣扬男权制下的道德标准。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女性意识开始觉醒,我们通过女性视角来审视男作家笔下被划为“妖妇”的女性形象。
-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看莎翁笔下的女角
-
作者:
徐佳威
来源: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双性同体
妖妇
天使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描述: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成为莎士比亚剧评很活跃、影响很大的流派。莎士比亚戏剧中描绘了形形色色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文章中塑造的"天使"和"妖妇"形象表现出男性话语中对女性的误解和歪曲,"双性同体"的女性形象显现出对男女二元对立观念的解构,因此莎士比亚的女性观相当复杂。
-
第三类女性:苔丝形象的女权主义视角分析
-
作者:
刘方荣
来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苔丝
妖妇
第三类女性
天使
-
描述:
19世纪的男性文学作品将女性形象要么刻画成天使,要么是妖妇,《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是天使还是妖妇呢?本文试图从小说中两个男主人公对待苔丝的不同态度的角度出发,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对苔丝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而透视哈代的女权思想。
-
托尔斯泰笔下的“妖妇”
-
作者:
王永奇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艾伦
妖妇
女性形象
-
描述: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艾伦这一形象。在作者笔下,艾伦是一个极端妖艳、放荡的妖妇形象,她与男权社会中男性们对女性美的评价标准有着巨大的差异,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仇恨、恐惧和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