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意识
作者: 杨雪玉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社会   女性立场   女性视角   生态女性主义   男人和女人   《老人与海》   父权文化   密执安   冷漠无情   埃德  
描述: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杰出的现代文学巨匠,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文学硬汉著称。他一生写过很多小说,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曾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
寻求女性自身的突围:方方小说《万箭穿心》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作者: 杨雪梅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万箭穿心”   李宝莉   心路历程  
描述: 在小说《万箭穿心》中,方方又一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李宝莉.本文试从分析李宝莉“万箭穿心”前后的境遇入手,来解析李宝莉从外表坚强到内心坚强,从不认识自我到认识自我的心路历程,揭示方方对女性命运更深的思考.
试论古今文人共同的人道主义关怀:以柳永和沈从文的作品为例
作者: 杨雪梅   来源: 焦作大学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人道主义精神   柳永   妓女  
描述: 古往今来,女性一直是历代文人常写不衰的对象。文章以古代和现当代的两个善于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的作品为例,一个是北宋著名的大词人柳永的词作,一个是现代文坛沈从文的作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在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类特殊的女性形象——妓女。他们对妓女形象的描写体现出了文人对以妓女为代表的底层女性人生的关注,更蕴含着从古至今传承不变的文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追寻美的幻影——施蛰存作品女性形象的原型解读
作者: 杨雪   赵春雨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施蛰存小说   阿尼玛原型   女性  
描述:  本文以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对施蛰存小说创作进行了整体观照和微观探求,重新解读了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写的原型意蕴,并从作家的身世、性格及所受到的文化教育中解释了文化传承对于作家创作的深层影响。
浅谈普契尼歌剧女性人物的艺术特点与歌唱技巧
作者: 杨雪敏   来源: 职业时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角色   真实主义   声乐教学   演唱技巧   意大利歌剧  
描述: 在一百多年时间里,普契尼的作品成为世界各地音乐盛典和演出的保留剧目,同时也成为声乐比赛与教学的重要曲目。要想演唱好普契尼的作品,不仅要完成谱面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作品的灵魂和精神。因此,在演唱普契尼的作品时,必须对其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唱段和时代背景加以分析,只有理解、熟悉了作品,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初衷。
女性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作者: 杨雪云   来源: 学习月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地位与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建设   现实问题   教学理念   西方高等教育   性别意识   女性学研究   多学科  
描述: 一、女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女性学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现已成为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主流学科。中国的女性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女性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多学科、多视角、综合性、包容性等特质,充满着对传统思维的质疑、批判与颠覆,往往能够促发与引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与发现,正因如此,女性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已经逐步进入我国高等学校现有的人文、社会甚至自然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之中,并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产生着积极影响。
参与式教学法在《女性学》课程中的运用
作者: 杨雪云   来源: 学习月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法   传统教学模式   女性学   学习者   大学生   社会性别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课程   参与者  
描述: 参与式教学是指以学习者(又称:参与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领会掌握所学知一、参与式教学及其精神内核
女牲文学的崛起及其代表作家
作者: 杨雪梅   来源: 卫生职业教育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崛起   代表作家   女性文学  
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的众多作品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喧闹与张扬,围绕人性的各个层面,文学再次绽放出迷人的笑颜。诗歌、散文、小说以各自独特的风格不断激活深藏在普通人身上的人性,人性的复苏则唤起了文学的进程。其中,大量女性作家的堀起,更让中国文坛焕发出迷人的光彩。[第一段]
寻找与安放:《骨》与《接骨师之女》的互文性阅读
作者: 张静   杨雪莲   来源: 海外英语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骨》   《接骨师之女》   “骨”   女性主义  
描述: 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与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有着共同的主题:关注中国第一代移民与他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后代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尤其注重母女之间关系的探讨。而两部小说又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共同的意象——"骨"。"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蕴,两部小说中的"骨"也有着多重含义。该文以两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分析"骨"这一意象的深远意义。
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作者: 叶雪婷   杨雪婷   张思鸣   来源: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黛二   女性主义   简爱  
描述: 作为人类的另一半,女性本身充满着无限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女性主义文学亦逐渐兴起。东西方文化迥异,但由不同女性作家所创造的经典的女性形象则在表现着生活在不同时空的相同的灵魂。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