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不同视野下的女性形象:从凌叔华的《酒后》到丁西林的《酒后》
作者: 朱立冬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酒后》   性别视角   女性形象  
描述: 通过对凌叔华的《酒后》与丁西林的《酒后》在情节处理、作家立场、表现主题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视野下的女性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异。小说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情感和意识,女主人公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和动作的发出者;而剧本则忽视了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女主人公处于被调侃和试探的位置。
论译者的双性同体:以《紫颜色》两译本为例
作者: 王慧敏   来源: 南昌航空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   译者   双性同体   性别视角  
描述: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国内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翻译中的性别问题。然而通过对目前国内译论研究界的性别问题全面考察,本文作者发现一些文章或案例在女性主义/性别视角下对译文的批判或分析不充分,导致所得结论存在牵强。不少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是给研究对象定性为女性主义,就是给他/她定性为父权主义,或是父权压抑下的性别无意识。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在女性主义理论和双性同体理论的基础上,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性别视角。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人的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共存一体的状态
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性别视角探究
作者: 初雪燕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性同体   性别视角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性别  
描述: 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者开始与其他理论结盟来攻击男性霸权文化,她们用社会性别来取代生理性别,认为是社会性别的差异导致女性的从属地位。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思潮相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性别视角——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也被引入翻译研究。女性主义及其翻译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对女性文学创作影响巨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译者,尤其是女性译者的性别意识的觉醒。自21世纪初开始,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关注日益增多,但是与西方相比,中国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起步比较晚,且
大众传媒中女性话语权力的重建
作者: 叶晖   来源: 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性别研究方法论探析”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大众传媒   性别视角   话语权  
描述: 由于男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中都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力,女性和少数民族很少有机会在以男性语言为主导的媒体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基本处于失语状态。为了改变女性群体在媒体中面临的"从语言符号中消失"的困境,我们主张通过女性的自我拯救、重塑制媒者的性别视角、强化媒介监管者的社会责任和完善媒介组织的自律机制等对策来重建大众传媒中的女性话语权力并最终完成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由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性别视角下的就业困境:解析当代女大学生就业难
作者: 史晓杰   来源: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就业难   性别视角   女大学生  
描述: 女大学生求职遭遇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相对男生女大学生需要更高就业成本,"同工不同酬",无法跨越传统性别文化制造的职业门槛。除了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衡导致的大学生结构过剩之外,源于女性生理特征的劳动力成本的统计性成见,传统性别观念以及女大学生的非理性就业偏好等因素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由此笔者提出建立女性社会保障制度,塑造现代性别意识,注意家庭教育的双亲化,转变传统的"单位"就业观念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若干建议。
性别视角下的女红军研究
作者: 郭海文   来源: 唐都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绩   女红军   婚姻   性别视角   人格  
描述: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可以通过对女红军婚姻选择、人格独立、功绩认可、地位确定四个方面,来探求战争年代女红军自身在这场革命中的独特的经验和体会,探究女红军所经历过的"妇女解放"的艰辛历程,歌颂其在中国妇女运动史的贡献,以提供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另一种历史的真实。
元杂剧女性形象研究—男权中心话语的“隐性异化”
作者: 毛媛媛   来源: 济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性同体”   “他者”   元杂剧   性别视角   女性形象   隐性异化  
描述: 元杂剧中所塑造的大量经典女性形象,她们在不同的男性作家笔下性格多样,命运迥异。然而,由于男权社会成为故事始终不变的唯一背景,女性在男权话语中只能以被欲望的“他者”生活下去。以性别视角关注形成于元杂剧文本创作领域的男性话语霸权,通过对元杂剧男性作家文本的重读试图说明作品中的传统女性形象是作为“他者”而被“异化”所谓的具有女性意识的形象,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带有的极强男权色彩的“异化”是一种隐性的塑造,是元代的社会环境促使男性本身“双性同体”的性别机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具体反映。首先,文章依据女性主义批评的相关理
A Study of the Translator's Gender Infulences on His/Her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Emma
作者: 吴影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   爱玛   中国语境   双性同体   性别视角   性别差异  
描述: 现代女性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中叶,主要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其主要目标从争取“权利”到追求“平等”再到强调“性别差异”,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女性主义理论也由稚嫩走向成熟,从边缘走向中心,并对此后的文化、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同为文化研究一部分的女性主义在社会各领域中的蔓延势必对其产生影响,女性主义翻译正是翻译被接纳为文化研究后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产物。女性主义思想唤醒了译者的性别意识,对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
从性别视角看中国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悖论
作者: 郭海鹰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异性恋   现当代女作家   男权中心主义   书写   性别视角   女性写作   女同性恋   性别身份   女性主义  
描述: 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总被认为是女性颠覆异性恋霸权、反抗男权中心主义的一种方式。而在进行文学创作和阅读时,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性别视角。由于性别视角的长期缺失,存在于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内涵往往成为盲区。因此,本文拟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选取中国现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