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文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2579 条
-
略论解放区女性文学新的审美追求
-
作者:
施润梓
来源: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生活
女作家
女性意识
审美追求
丁玲
本土作家
《我在霞村的时候》
女性文学
解放区
审美理想
-
描述:
解放区是个崭新的天地,其创作队伍由本土作家和外来作家组成.与男性作家不同,女性作家中,本土作家奇缺,几乎全是来自国统区的“外来户”.虽然有的已成共产党人,但其思想基本上仍属小资阶级范畴.姓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文学修养,有的还出洋留过学(如陈学昭曾留法),一般都已取得一定的文学成就,有的在文坛享有盛名(如丁玲),她们到延安时,创作已形成一定的路子和模式.面对全新的生活,她们有着调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的矛盾统一关系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
-
秋瑾诗文对历代女性文学突破初探
-
作者:
龙丽平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封建家庭
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女报》
男女平权
妇女们
秋瑾
女性文学
爱国情感
《载驰》
-
描述:
本文从比较角度论述了秋瑾诗文对历代女性的突破:1.在闺怨题材方面的新境界;2.在爱国主义题材方面,思想与实践的结合;3.首创妇女解放的主题。
-
刚柔的对比与相容——新时期“女性”文学审美品格的流变
-
作者:
吴培显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刚柔
女性作家
新时期
女性意识
审美境界
审美品格
文学创作
女性文学
审美形态
历史发展
-
描述:
一、审美品格的性别特征美以其形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适应并作用着人们无限纷繁的审美需求。不同的审美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因而,人们尽管有主观意趣的差异,却难以对其品格作出孰优孰劣、孰是孰非的判断。婉约与豪放、阴柔与阳刚、优美与崇高,在其历史发展中此起彼伏,对比强列而分明,却不会形成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格局。
-
巨大的“个人”与“微小”的市场——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与市场意识形态的建构
-
作者:
叶秋玲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场化
身体书写
市场社会
消费社会
精神生活
女性主义写作
文本
新意识形态
个人化写作
女性文学
-
描述:
探讨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精神生活问题,首先必须直面的基础是市场社会的发展.1978年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的改革开放为整个中国社会展开了一幅全新的经济增长蓝图,全民上下都卷入了一场关于"现代化"的主导想象模式中,通过政府的一系列举措,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被彻底转变,市场成为了资源配置、利润分配的主要手段.
-
“疯狂玛格”:神话窥破之后的镜城突围
-
作者:
闫红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话
主体身份
社会经济转型
现代性
诉求
作品
突围
女性文学
疯狂
铁凝
-
描述:
“疯狂玛格”:神话窥破之后的镜城突围
-
女性文化刍议
-
作者:
郝薇薇
李轶群
王耀敏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地位
男性人体
女权运动
父权文化
宗教
女性文化
男人
旧石器时代
女性文学
女性生殖崇拜
-
描述:
似乎牢不可破的基石。女人,掘开历史的坟墓,撕裂宗教神权那块可怜兮兮的遮羞布,在文学艺术的层层历史尘埃中定义女性文化。1女性文化的演化过程1.1母系氏族女性文化。谈女性文化不得不谈到母系氏族这个特定的历史
-
“最蓝的眼睛”的困惑
-
作者:
张媛
来源:
世界文化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眼睛
黑人民权运动
黑人女作家
妇女解放运动
黑人女性
美国黑人
女性文学
40年代
-
描述:
在上世纪40年代以前,美国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都是以一种刻板的模式出现的。南方文学中最突出的黑人女性代表形象大多以保姆、情妇或混血儿出现。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美国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黑人女作家,如托妮·莫里森、爱丽斯·沃克等,自
-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
-
作者:
王颖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秋文学
中国古代
中国文学史
诗词
伤春
悲秋意识
秋瑾
忧患意识
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
-
描述: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以拆字法将"愁"巧妙地阐释为"心上秋",显得十分有趣。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中国古代饱经忧患的文人悲秋情结的曲折反映。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历代文人就在这凛冽的秋气中徘徊、高歌或悲鸣。长久以来,悲秋与怀人伤别、羁旅飘零、悲士不遇等主题相联系,不仅外化成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而且内化到文人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一种深厚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与沉淀,即"悲秋情结"。
-
与张爱玲不期而遇
-
作者:
王羽
来源:
书城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罗兰
胶片
张爱玲
上海女作家
苏青
上海图书馆
四十年代
天地人
日报
女性文学
-
描述:
二○○四年九月,我有幸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陈子善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当陈师出奇瘦长的身影进入我这俨然"乡下人"的视线,我怎能不激动,《私语张爱玲》和《作别张爱玲》的编者,就在我眼前了。自高中时代开始的对张爱玲绵延不绝的痴迷,贯穿我整个高
-
以“身体”颠覆“男权”的企图
-
作者:
吴蓓
来源:
时代文学(双月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自恋
女性作家
女主人公
男权
女性主义小说
身体写作
女性文学
两岸
男性
-
描述: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出现了一批“美女”作家,如林白、陈染、卫慧、棉棉以及台湾的邱妙津,陈雪等。她们不约而同的在小说内容的写作上以“身体”作为对话的核心,渴求建立真正的“女性”话语,最终颠覆男权文化的主宰地位,为真正实现女性的个体生存体验、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女性文学”生存之路。本文试图从“女性文学”文本中女主人公怪异疯狂的自恋,毫无避讳的展示以及“女性主义”无奈尴尬的结局来探讨一下90年代以来两岸女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