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不同历史想象中的女性形象——论《长恨歌》与《白鹿原》叙事中的两性差异
作者: 尹妩婧   林丹娅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历史想象   叙事差异   新历史主义   女性形象  
描述: 《白鹿原》与《长恨歌》先后于上世纪90年代问世,两部长篇小说都将笔触指向了“历史”,但两者对于历史的建构却是大相径庭:前者建构的历史是一种“斗争模式”,后者则是“合作关系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想象中,两位作家又分别塑造了“妖女”、“圣女”、“女人”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历史想象与女性形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的性别意识话语,反映了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更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去完成女性自我建构的再度深思。
从失语的“他者”到自我言说:以三个版本《画皮》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为例
作者: 陈闽璐   来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两性关系   他者   失语   女性形象  
描述: 电影艺术与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两性关系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电影艺术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本文力图通过对1966年鲍方导演的《画皮》,1993年胡金铨导演的《画皮之阴阳法王》,和2008年陈嘉上导演的《画皮》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探究不同时代的两性情感在电影中的痕迹和两性地位的细微变化。
从梦珂到曼贞:试论丁玲1920到1930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流变
作者: 王书博   来源: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梦珂   丁玲   流变   女性形象   曼贞  
描述: 丁玲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延续性,但同时亦有变化。在丁玲的早期作品中,梦珂、莎菲等新式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带有作者丁玲的个人影子。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丁玲对新式女性的看法也出现了变化,在小说《母亲》中,曼贞的出现,为读者重新认识与理解新时代知识女性的独特个性与精神面貌提供了一种可能。
转型期的女性婚姻观探析:19世纪英国女作家与20世纪中国女作家小说比较
作者: 石燕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转型期   19世纪   女性形象   婚姻观  
描述: 女性的唯一出路是结婚并在婚后扮演传统女子的角色履行她们的妻职、母职?或是应该重塑自我形象不依赖婚姻生存且冲破家庭走向社会?还是婚姻与事业两不误既能享受家庭的甜蜜又能成功地扮演妻子、母亲之外的公共人角色?在此试图在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上来深刻的认识在转型期的历史社会中,在面临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观念的冲击时,妇女所可能出现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与生存状态,以期对更高层次的"现代化"语境中女性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有所启迪。
隐形而沉默的女性——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科书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作者: 杨赟悦   来源: 教育观察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课改   性别歧视   教科书   刻板印象   女性形象  
描述: 教科书作为新课改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是认识和理解新课改指导思想和教育导向的基本依据。为探求教科书中女性人物角色和人物形象的呈现状态,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数量、职业、性格、与男性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发现,女性角色出现的频数和作为主角出现的频数均远低于男性,而且主要以家庭形象出现在私领域内;女性常作为依附或反衬男性的配角出现,她们具有温柔、善良、关心孩子和家庭、无知、懦弱的性格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教科书中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
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姜文电影的风格特征分析
作者: 任香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姜文电影   英雄情结   戏剧性内核   隐喻手法   女性形象  
描述: 综观姜文的四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除了《太阳照常升起》具有前卫的实验性质之外,其它三部都有较强的观赏性,既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也不是完全商业化模式的操作,而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以风格化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段表达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情感的诉求。
论童年经历对丁玲早期(1927-1929)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者: 田明明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爱缺失   丁玲   文学创作   童年经历   女性形象  
描述: 童年往往为人记忆深刻,童年的不幸往往影响人的一生,作家亦是如此。丁玲是我国现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女作家,其坎坷曲折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为其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作品既带有自传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童年父爱的缺失、独自的苦闷、性别的自卑深深影响着其早期的文学创作,丁玲努力在生与死的感触中想象父亲,在独立和冷静的思考中审视女性,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华丽的一笔。
翻译与小说创作的“同构性”:以茅盾译文《他们的儿子》和《蚀》中的女性描写为例
作者: 陆志国   来源: 外国语文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翻译   同构性   创作   女性形象   习性  
描述: 茅盾在1927年翻译柴玛萨斯的小说《他们的儿子》时夸大了女性的诱惑形象,其行为与他的翻译习性和目标文化场密切相关。茅盾对女性的书写模式在小说《蚀》三部曲中得到再现,反过来,对小说创作的期待也影响了译者翻译时采取的策略,揭示了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同构效应。
女性身体的异化:定性分析广告如何生产女性“它者”身份
作者: 丁少彦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义生产   产品   女性身份   消费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根据鲍德里亚消费与象征性生产的理论,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美国杂志广告中的广告产品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揭示了消费过程中广告通过将女性身体与特定的产品联系起来的手段,生产女性"它者"身份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运用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巴特勒的有关社会文化构建性别的理论,批评广告依据既定的社会关系和运用符号逻辑生产作为"它者"的女性身份意义,以维护并延续男权中心的社会关系。
《大地》中的阿兰与《母亲》中“母亲”形象之比较
作者: 智建颖   来源: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阿兰   “母亲”   女性形象   赛珍珠  
描述: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及《母亲》等一系列描写中国的杰出作品"使人类的同情心跨越了种族的鸿沟","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以更深的人性洞察力去观察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另一世界的道路"并且"符合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对未来的期望"①而授予她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赛珍珠描述中国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不仅表现了中国农村妇女共有的特征:善良、坚强、勤劳、勇敢,而且塑造了两种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我们将1931年出版的《大地》与1934年出版的《母亲》作比较,不难发现《大地》中阿兰
< 1 2 3 ... 59 60 61 ... 80 81 8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