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写作】搜索到相关结果 485 条
-
在黑夜里穿越与飞翔
-
作者:
李萱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梦
自我
失语
逃离
女性写作
-
描述:
“梦”作为人类的一种复杂的精神与生理现象,是文学文本中一个重要并值得重视的现象,它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研究者打开文学的一扇新的窗口。我在阅读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小说的过程中,发现“梦”在其中经常出现,并且衍化为很多与“梦”的特质相类似的梦幻、象征、隐喻以及梦呓化的语言和形式等与“梦”相关的变体,这些微观之“梦”充斥文本,与女性的思维方式、生活体验以及文化层面的宏观之“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梦”可以说是一把解读新时期以来女性小说以及打开女性心门的钥匙。沿着“梦”的通道,我们不仅可以从女性生活层面的微观之“梦”顺
-
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征侯研究
-
作者:
吴宏凯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十年代
文化语境
商业化语境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
描述:
中国传统女性文学因子的生长、和西方外来女性意识的激发,使中国
女性文学在这百年之中得到了快速生长。九十年代的文化语境,使女性写
作在不同维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二十世纪末文学园地的一朵奇
葩。本文力图进行的是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进行现象研究,从写作者与
九十年代的商业化语境的关系进行把握,捕捉其内在脉络,看其如何与这
个时代相互融合、表达拒绝,又是如何企望超越。
轻舞飞扬:“小女人”与“类言情”作为九十年代商业化文化语境中
-
在追溯中前行
-
作者:
姜锐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系史
母亲形象
双重书写
母女关系
女性写作
-
描述:
女性文学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轫以来,历经被遮蔽、被分化、被湮没的命运,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达到空前的繁荣,一些女作家不再满足于追问“女人是什么”和“我是谁”,她们开始追问“我从哪里来”,试图用文学的形式书写出关于母亲的历史,于是出现了“母系史”的创作。本文首先回顾了“母亲”形象在现当代女性文学史上一路演变最后在九十年代被彻底颠覆的过程,从几个典型的文本出发来概括母亲谱系的面貌,并以男作家想象的“女性史”为参照,强调这一创作的女性立场。然后通过文本所建构的“母性之家”中母女关系的变化,梳理出一条女性从“长女”到
-
性别、种族、文化
-
作者:
刘心莲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
美国华裔
女性写作
种族
性别
-
描述:
本选题以西方经典女性主义、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种族理论、后殖民理论和文化批评的相关成果为参照,选取有中国血统的美国女性公民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其女性主体性和文化身份的独特构成。本文围绕美国华裔女性文本中的性别、种族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了美国华裔女性主体的多元建构以及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其对于西方经典女性主义和文化批评的建设性意义。
20世纪的女权主义以强烈的性别色彩和主体意识为妇女谋求解放,但是其单一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立场却导致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分化。与西方经
-
女性意识及其超越
-
作者:
王志华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90年代
女性意识
超性别意识
女性文化的建构
女性写作
-
描述:
女性写作在90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对20世纪以来女性写
作的历史延续,它必将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有所超越与突破,而且它对于消解
文本中的男权文化也有一定的意义。这也正是本文探究90年代女性写作的
必要性所在。在此,女性写作包含了多种可能性,既突现了强烈而鲜明的女
性意识,又超越了女性意识,从而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本文正是以此为线索,
试图对90年代女性写作进行整体的描述,揭示其深层的文化意义,呈清它
内在的发展趋向。全文包括三部分。
-
女性身份的颠覆与重构——试论当代海外华人女作家的身份书写
-
作者:
黄华
来源: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西方文化
文学作品
女性写作
女性形象
-
描述:
对迁徙国外的移民社群而言,语言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身份的问题凸现出来。移居国外不仅带来社会身份上的种种变化,更带来了内在心理上的急遽变化。身居国外的女作家们敏锐地体察到海外华人这一特殊群体身份的转变,关注他们在心理层面上所承受的冲击和压力,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为:从以塑造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为主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在西方文化中成长的华裔女性,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也由单一的华人身份演绎为超越国界的地球人身份。本文以三位英美华人女作家於梨华、汤亭亭和虹影的写作为例来探讨这种身份书写上的变化。
-
新移民女性文学中重写的女性边缘史
-
作者:
杨华
来源: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作品评论
女性写作
女性形象
新移民文学
边缘
-
描述:
海外新移民女性文学自有其渊源。西方华文女作家是在“留学生文学”中逐渐成长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台湾到海外的於梨华、聂华苓、丛甦、欧阳子、赵淑侠等可称第一代,她们的怀乡意识多在成长之地台湾及“根之所在”大陆之间游移。这批留学生希望在新大陆确立新的精神家园,但语言与文化的隔膜击碎了他们的梦想,既无法融入异质文化中,对母体文化又无法完全认同,因而陷入失根的惶惑中。这种心态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是60年代盛行的“留学生文学”。其创作题材涉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及交融中的两难境况,边缘人心态,失根的惶感,对女性在
-
女人与“家”——论当代女性文学的漂流身份
-
作者:
周晓扬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身份
宿命
“家”意识
女性写作
父性价值
母性价值
“厨房”情结
-
描述:
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中一直贯串着明显的传统因素──“家”的情结。女性文学中的“家”的情结既包含着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家”的概念以及当代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渴望,更指示着女性主义发展中的一种困境倾向和挫折感。然而,回家之不可能,使女性文学在世纪末更突出其漂流的身份。因此,不必过高估计女性文学的成就,而应注意其“男性的女性主义”的内容。
-
“女性写作”的中国之旅:后女性主义关键词“ecriture feminine”的译介研究
-
作者:
唐雨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feminine
身体写作
女性写作
阴性书写
女性文学
ecriture
-
描述:
“ecriture feminine”一词是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关键词之一,自从1992年被译介到中国以来就拥有多种译名。学界就这些译名的讨论也非常热烈,其中最激烈的两场争论是“ecriture feminine”这个具有西方理论背景的概念与“女性文学”这个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概念的碰撞,其二是“ecriture feminine”与90年代“躯体写作”“身体写作”的争论。
-
女性文学相关概念的争论与确立
-
作者:
毕红霞
来源:
琼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批评
身分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概念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文基本概念的争论和确立是国内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一项基础工作。由于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实践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女性文学相关概念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由强调"差异"到注重"社会性别"、"身分",理解越来越趋于学理性。这些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
1
2
3
...
20
21
22
...
47
48
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