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作品评论】搜索到相关结果 9 条
-
试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唯美意识
-
作者:
曹秀萍
来源:
襄樊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唯美意识
作品评论
川端康成
-
描述:
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川端康成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创作了大量的女性文学,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柔弱而又坚强、美丽而又悲哀的女性形象。文章以《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等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为代表,结合日本文学的美学传统,从自然美、女性美和死亡美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川端女性作品中的唯美意识,并阐释了川端作品的叙事风格和美学意蕴。
-
深刻犀利的人性透视——《金锁记》人物及写作技巧浅析
-
作者:
王粤钦
来源: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作品评论
女性文学
-
描述: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 ,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性。作品中的人物深刻揭示了因人性扭曲给自己、他人带来的苦痛 ,作品不仅体现了张爱玲独特的创作风格 ,更体现她对于人生、人性的见解
-
海外华文女性书写新探:《新世纪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奖作品精选》评介
-
作者:
吕红
来源:
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艺术风格
作品评论
女性书写
-
描述:
文章通过对《新世纪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奖作品精选》简要评介,分别列举了诸如陈若曦、李黎、严歌苓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对其进行简要分析,由此而引出对海外华文女性书写新的探讨,女性文学的嬗变无论从自身的研究和发展,或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影响都将不可低估。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未曾有过。
-
“和谐的自我伦理”:从《女儿红》看台湾女性书写的价值向度
-
作者:
程国君
来源:
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女儿红》
作品评论
女性书写
台湾文学
-
描述:
文章通过对《女儿红》作品的分析入手,从中找到了新的女性写作趋势及其新的价值趋向,对“和谐的自我伦理”构建的新观念的探讨,开拓出了女性写作的新路子,显示出台湾女性文学丰富的价值向度。
-
多角度分析理解《欲望都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美国女性主流文化
-
作者:
罗静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电视剧本
连续剧
作品评论
女性文化
《欲望都市》
-
描述:
美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时代。在此期间,美国女性也掀起了追求解放的狂潮,颠覆了多种价值理念,从而使美国女性文化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内涵。依据文化非静止的观点,此后,美国女性文化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变得丰富和多样化。经历自由运动后,美国女性能更独立自由地支配自己的一切,而她们的文化也恰恰反映了这一变化。与从前相比,她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做出的行为更加大胆。因此,美国的女性文化与其它文化一同构成了美国文化里的璀璨明珠。本文取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的一部典型的女性连续剧《欲望都市》,围绕着美国
-
新移民女性文学中重写的女性边缘史
-
作者:
杨华
来源: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作品评论
女性写作
女性形象
新移民文学
边缘
-
描述:
海外新移民女性文学自有其渊源。西方华文女作家是在“留学生文学”中逐渐成长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台湾到海外的於梨华、聂华苓、丛甦、欧阳子、赵淑侠等可称第一代,她们的怀乡意识多在成长之地台湾及“根之所在”大陆之间游移。这批留学生希望在新大陆确立新的精神家园,但语言与文化的隔膜击碎了他们的梦想,既无法融入异质文化中,对母体文化又无法完全认同,因而陷入失根的惶惑中。这种心态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是60年代盛行的“留学生文学”。其创作题材涉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及交融中的两难境况,边缘人心态,失根的惶感,对女性在
-
铃兰与黄玫瑰—对比研究小说的两位女主人公
-
作者:
解坤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主人公
英文小说
《纯真年代》
小说文学
作品评论
人物形象
-
描述:
《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普利策奖获奖杰作,描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男权社会里女性的从属地位和悲惨命运。华顿在小说中刻画了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的两位女主人公,梅和埃伦,她们被认为是华顿所创的作品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女性形象。本文试从人物塑造手法、女性意识及对男权社会的不同反抗方式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两位女主人公,展现两者之间的强烈差异,揭示出由她们所代表的当时社会中不同的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本文的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华顿的生平和艺术创作成果,着重剖析了小说中的社会背景,阐述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禁锢和压制,并提
-
妇女主义精神胜利的历程——《紫色》的主题分析
-
作者:
邵莉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赎
《紫色》
作品评论
艾丽丝·沃克
人文主义
人物塑造
女性主义
-
描述: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黑人妇女作家之一。如果我们因其长篇书信体小说《紫色》(1982年)获得了普利策奖而把沃克列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不为过。沃克的作品笔力道劲,富于表现力,她重点描写黑人妇女为争取平等自由和精神新生而进行的斗争。对沃克而言,黑人妇女是女性生活希望和再生的象征。作者通过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强调妇女团结起来共同对消极的社会机制作斗争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剖析主人公茜莉——一个贫困的、受尽虐待的南方黑人妇女成功追求妇女解放及获得心灵新生的历程。 小说作者所倡导以及女主人公所代表的
-
生命的文学与文学的生命:读莫言《蛙》感言
-
作者:
李衍柱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计划生育工作
生命体验
作家
世界文学史
莫言
作品评论
女性形象
高密
小说
蝌蚪
-
描述:
我第一次看到《蛙》这部小说,是在《中华文学选刊》2010年第4期上。书的名字就吸引了我,不忍放下,用了三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2010年8月27日的日记中记下了我当时的感受:阅完《蛙》。这部小说可谓是莫言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