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形象 】搜索到相关结果 17 条
毛姆矛盾的中国观:解读《彩色的面纱》中的中国形象
作者:
梅玫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方主义
中国形象
毛姆
彩色的面纱
描述: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以其精湛的叙述技巧著称,故事常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在六十五年的写作生涯中,毛姆出版了大量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戏剧。作为一个云游各地的作家,异域风情是毛姆作品中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这一点使得毛姆在全世界的读者中都备受欢迎。然而,在大多数的国内文学评论作品中,毛姆只是被一带而过甚至忽略掉。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1978年以后对毛姆几部知名小说的主题意义,叙述技巧,创造动机的讨论。国外的毛姆研究也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关于他的小说和戏
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中国人形象
作者:
黄艳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中国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
描述:
在几代美籍华裔作家的努力下,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不仅获得美国读者的欢迎,也在美国主流文化中赢得一席之地。随着美国华裔文学在题材、写作特色等方面的发展,作品中表现的中国形象在改变。 谭恩美是继汤亭亭之后又一位著名的华裔女性作家。自她的第一部畅销小说《喜福会》(1989)以来,谭恩美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其作品也被多次研究、讨论,产生各种诠释、评论,可谓众说纷纭。作为亚裔文学作家,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因素是评论家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其有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持肯定态度,认为谭恩美对介绍中国文化做出贡献;一种
创作与翻译的共谋——《扶桑》中国形象“双重东方化”研究
作者:
朱健平
邹倩
来源:
外国语文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共谋
“双重东方化”
《扶桑》
中国形象
创作与翻译
描述:
严歌苓代表作《扶桑》在中西文化之间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了扶桑等典型的“中国形象”,其译作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以西方文化期待为依归对原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通过对原作和译作中扶桑这一东方女性形象和大勇等华工移民群像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形象在创作和翻译的共谋中先后经历了“双重东方化”的建构,从而迎合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期待,使东方成为不断被边缘化的“套话式的”他者形象。这种“双重东方化”的建构,本质上乃是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单向交流。
对重述神话的当代思考——以《后羿》《人间》《碧奴》为例
作者:
严婧琨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中国形象
神话重述
神话原型
女性形象
描述:
在神话重述这一全球化的文化策划项目中,叶兆言、李锐、苏童等人重述了后羿射日、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把古老的神话原型放在后现代的语境当中,通过重构和解构神话,借神话重述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种种问题。同时,在重述的过程中作家也受到消费时代的影响,让神话重述具有了某些局限性。
异质文化交流下的中国形象: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蒙丽芳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形象学
中国形象
他者
自我
文化多元化
描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华裔美国文学异军突起,而近年来,甚至在美国文学界也已占有一席之地。汤亭亭的作品就是华裔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其处女作《女勇士》使她一举成名,成为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可以说她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亚裔作家之一。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手法、丰富的中国文化、中国形象和中国传奇吸引了广大美国读者。《女勇士》发表后,颇受关注与赞许,但也引起不少争议。对于这部小说学者们争议的主要是:它所反映的中国文化和美国华裔是否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国内外学者对《女勇士》在社会性别,种族和少数民族等问题亦议论纷纭。然
《大地》和《女勇士》中中国形象比较研究
作者:
倪薇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形象
《大地》
比较文学形象学
表征
《女勇士》
描述:
回顾中西文化交流史,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要么是乌托邦的,要么是意识形态的。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中重复出现。对于大多数西方人而言,中国只是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家。但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因此,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软实力。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来讨论赛珍珠的《大地》和汤亭亭的《女勇士》中的中国形象,以期能帮助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更多地了解中国,同时也能帮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自
19C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的研究
作者:
王以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形象
符号冲突
中国形象
晚清
大众传播媒介
美国传教士
基督教
形象建构
描述:
自1830年美国第一位传教士裨治文来华起,美国传教士开始了在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传教活动。为了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中国的基督教化”这一最高宗教目标,在传教过程中,部分美国传教士,如裨治文、伯驾、卫三畏、丁韪良、林乐知、明恩溥等,笔者在文中称之为“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他们突破了以往以教堂为中心的传教方式,利用报刊、出版等大众媒介传播方式进行宗教及文化传播,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传教士媒介话语空间,并在这一空间中建构了传教士媒介话语中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谱系,这一形象谱系的建构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