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从文学形象到文化形象的嬗变——论谭恩美《喜福会》
作者: 杨媛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谭恩美   文化差异   女性形象   《喜福会》  
描述: 谭恩美小说中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移民后代存在状态的思考,并且作者又将这种形象的塑造作为反观自身的参照。这些人物融合了作家对形象交叉、多重身份和差异性差距的重新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文学形象所表达的是现实生活状态下的一种自身体验。文学作品作为文化思考的重要载体,如何传承并推进了文化发展的特质,由此带来的审美意义可以给我们指明正视文化差异的途径。
对重述神话的当代思考——以《后羿》《人间》《碧奴》为例
作者: 严婧琨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中国形象   神话重述   神话原型   女性形象  
描述: 在神话重述这一全球化的文化策划项目中,叶兆言、李锐、苏童等人重述了后羿射日、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把古老的神话原型放在后现代的语境当中,通过重构和解构神话,借神话重述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种种问题。同时,在重述的过程中作家也受到消费时代的影响,让神话重述具有了某些局限性。
论《万物生长》电影改编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陈双双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改编   女性意识   李玉   《万物生长》  
描述: 李玉是女性导演中比较成功的一位,从《今年夏天》到《二次曝光》,李玉的电影一直充斥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并保持着女性主义立场。在《万物生长》的改编中,李玉保持了她一贯的女性立场并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然而最终并没有突破男权藩篱,其女性意识具有不彻底性。文章旨在通过电影《万物生长》改编问题,从女性形象的重构、主线设置的变更以及结局设置等角度来探讨李玉的女性意识的彰显与压抑。
解读《格列佛游记》中的“厌女症”情结
作者: 雷雨露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厌女症   《格列佛游记》   女性主义批评  
描述: 毋庸置疑,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对于《格列佛游记》的品评,鲜有人从女性主义视角阐发、分析格列佛的人物个性。作者透过文本分析,认为格列佛具有“厌女症”情结,并认为格列佛描述的女性形象有《圣经》中女性夏娃形象的影子。本文为阐释格列佛的“厌女症”情结,详细分析了《格列佛游记》中女性的功能价值和贬损形象,为读者了解格列佛的性格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女性哥特视野下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作者: 叶梅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哥特   乔治·艾略特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描述: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前期作品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继承了英国女性哥特小说的传统,蕴含了大量女性哥特小说的元素,集中体现在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及其双重作用、女性与父权制度的矛盾关系和小说文本的矛盾性这三个方面。在女性哥特这一新的视角下考察这部小说,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乔治·艾略特女性意识的矛盾性。
清初“蕉园诗社”考正
作者: 胡小林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初   蕉园诗社   女性文学  
描述: 清初浙江西泠"蕉园诗社"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群体,然而现今学术界关于"蕉园诗社"成立时间、主要人物、存续时间等问题的认知,存在诸多分歧和疑问。事实上,"蕉园诗社"的成立时间大约为1665年。"蕉园七子"和"蕉园五子",分别为"蕉园诗社"前、后期的主要成员。"蕉园七子"的活动时间大约自1665年开始,至1669年结束,前后5年。"蕉园五子"的活动时间自1676年开始;1689年前后,"蕉园诗社"因"蕉园五子"的文学活动而达至其鼎盛时期;至1698年,"蕉园五子"因领袖人物徐灿的逝世而解体。与此同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