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东方主义】搜索到相关结果 58 条
-
《吉陵春秋》中的华人形象与中华文化研究
-
作者:
张侠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方主义
李永平
原乡
文化认同
《吉陵春秋》
华人形象
传统文化
-
描述:
李永平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人作家,是中生代作家的代表。他生于马来西亚,后又旅居台湾,期间又留学美国,这种漂泊的经历与留学历程使李永平的文化身份极为复杂,也使其作品具有多重文化内涵。李永平的小说整体上呈现出浓厚的原乡意识,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在人物塑造与语言运用中彰显出复杂的原乡情感,因而在马华文坛极具代表性。大陆关于李永平的研究很少,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台湾和马来西亚,但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并且在文本细读与深度研究上极为欠缺。因此,关于李永平的研究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有待于国内外学者进一步补充扩展。本文选取李永平的
-
加拿大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
-
作者:
李青
来源:
宁波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残月楼》
身份建构
东方主义
文化
加拿大华裔女性
性别
-
描述:
李群英(1952—)是加拿大华裔文学繁荣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本论文研究的是她的代表作《残月楼》。这部小说在温哥华出版后立即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1990年获“温哥华市图书奖”,后又获加拿大文坛最高奖——总督奖提名,被誉为一部由华裔女作家创作的奇书。后殖民主义认为第三世界女性深受双重压迫。一方面,她们在宗主国受到种族和文化歧视;另一方面,她们又遭受来自男权社会的性别歧视。长达一个世纪的种族歧视和隔离使加拿大华人一直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位置,而华人女性的境遇和状况更是悲惨,她们同时处在种族主义和男
-
好莱坞电影的华人形象与东方主义
-
作者:
朱红军
来源:
三峡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方主义
好莱坞电影
种族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
华人形象
中国题材
美国电影史
-
描述:
在一个多世纪的美国电影史上,中国题材是美国电影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体裁多样,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主要是中国人的形象,已然构成了美国电影形象的一个十分突出现象。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好莱坞电影曾以其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和东方主义思维,扮演过“妖魔化”中国的急先锋。从好莱坞电影的华人形象发展和嬗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东方主义”情结挥之不去。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历史以来的好莱坞的华人形象,不仅以负面形象居多,而且各类形象
-
互文的间隙:《蝴蝶君》的跨文化伦理学
-
作者:
吴琼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学
互文性
东方主义
普契尼
蝴蝶君
欲望
他者
跨文化
蝴蝶夫人
东方女人
-
描述:
20世纪初,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为西方世界想象东方女性形象提供了一个脸谱化的样板;20世纪80年代末,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依据一则真实的故事创作了剧本《蝴蝶君》,以逆写的手法对西方的蝴蝶夫人情结进行解构;此后,加拿大籍电影导演柯南伯格又将《蝴蝶君》搬上银幕,对黄哲伦的反东方主义话语加以幻象化的处理。在这一系列的互文性运作中,一种跨文化的语际差异总在涂抹着人们的东方形象书写,表征的伦理学变得无所不在。
-
西方视阈下的“中国想象”:《功夫之王》的文化内涵解读
-
作者:
刘丹凌
来源:
中国电影市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方主义
中国文化
西方精神
后殖民主义
功夫
西方中心主义
战神
西方电影
影片
女性形象
-
描述:
《功夫之王》似乎是一次中国文化的视听盛宴:功夫、侠义精神、民族神话等传统文化元素在影片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白发魔女传》中的白发魔女,《大醉侠》中的金燕子,《少林寺》中的默僧、十三棍僧,《醉拳》中的"醉仙",《西游记》中的五指山,武侠经典场景竹林、客栈,反派典型——玉疆战神,李小龙的经典台词"你要喝我的茶,就要先倒空自己的杯"、"功夫就像水"等被一并抽离出来,纳入新的影像系统,通过巧妙地切割、拼接、变形,创造了新的视听感受。
-
《扶桑》的人物表征与东方主义文化对应
-
作者:
李晓华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对应
《扶桑》
东方主义
叙述者
后殖民主义理论
“被看”
文本
人物表
严歌苓
文化帝国主义
-
描述:
严歌苓在海外华人作家中颇负盛名,2002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的《扶桑》①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从1996年国内出版以来,不断受到批评界的关注。以往研究文章中,对作品的阐释注重作者的视界或原创的视界,通常着眼在三个层面:其一,从表层把《扶桑》定位为单纯的移民文学或女性文学,“《扶桑》不仅直面新移民人生,而且有对早年浪迹到美洲大陆华人女人传奇性经历的内心困惑探索,颇富隐寓性。”②其二,从中性层面解读为“跨边界经验的文本”,“在性别、国别、文化的边界之间寻找涵容更多更深的经验感受的叙述领域,我
-
编者絮语
-
作者:
暂无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外国文学研究
东方主义
后殖民话语
外国文学教学
新历史主义
学术规范
外国文学史
女性文学研究
“问题意识”
-
描述:
编者絮语说快也快,这九五年的热闹似乎还没有过去,却已到了发排岁末的一期,到了该写点叙旧迎新絮语的时刻。大家都知道,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又赶上联合国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躬逢其时,我们开辟了两大专栏:“女性文学研究”和“反法西...
-
美国新闻周刊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研究(1990-2006)
-
作者:
侯芃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
群体
意识形态
报道
东方主义
文化批评理论
女性人物形象
文本
整体形象
媒体
女性形象
描述
受害者
话语分析
国家形象
形象研究
中国
倾向
新闻周刊
种族中心主义
-
描述:
由于美国媒体在世界大众传播体系里具有特别的地位和影响力,国内学术界针对其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也一直较为丰富。但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国家形象的整体性研究,或专门就单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展开具体分析,缺乏对我国某一特定群体在美国媒体中的形象研究。然而,群体形象是折射、构成国家整体形象的重要部分,中国各种群体在美国媒体中的形象是美国公众认知中国的来源和参考。所以,深入研究美国新闻周刊对占据中国总人口半壁江山的女性群体的报道,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价值,也是对媒介性别研究及国家形象研究的良好补充。 本文选取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