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东方主义”的滥觞:希腊古典史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研究
作者: 陈佳寒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方主义   希腊   他者   古典史家  
描述: 本文以古典时期希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为背景,在参照与比较荷马时期以降各类文本与艺术品的基础上,分析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与色诺芬这三位希腊古典史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前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解释了本文的理论依据。本文对“他者”的界定与分析方法来自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主要借鉴了萨义德关于“东方主义”话语的学说,以及斯皮瓦克将女性主义视角与后殖民批评相结合的分析范式。第二部分阐述了古典时期希腊城邦的公民属性,界定了当时希腊世界中三类主要的“他者”群体,即妇女、蛮族人与奴隶。第三部分简要介绍、评价
哈金《等待》中的东方主义建构
作者: 王杨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方主义   哈金   《等待》   萨义德  
描述: 《等待》是哈金创作生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在1999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也为哈金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作为美国少数族裔的一员,哈金用自己的英语写作赢得了主流读者的青睐和文学界的关注,但与此同时在中国学术界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本篇论文通过文本分析,试图揭示哈金作品中的东方主义建构。这种建构揭示了哈金写作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迎合西方对东方刻板形象的建构。哈金的写作与西方对东方的习惯思维是一致的,这也就是他的作品为什么会呈现出东方主义色彩的根源。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哈金的个人生平,
“莫愁夫人”:幸福战胜苦难,此世永无悔恨:从解构女性主义角度解析谭恩美的《灶神之妻》
作者: 陈琳   来源: 烟台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方主义   《灶神之妻》   解构女性主义   话语权  
描述: 美籍华裔谭恩美是美国当代极具盛名的女作家。她独特的中美文化背景促使她致力于美国华裔女性双重身份的探寻。她的第二部小说《灶神之妻》(1991)一经出版就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但其作品中的东方主义色彩却遭到评论家们的质疑。本文旨在研究谭恩美是如何通过解构男权文化来实现华裔女性身份的建构的,又是如何从反东方主义的视角来实现华裔女性身份建构的。本文由五个章节组成,其中包括导论、三个相对独立的章节和结论。导论部分是对谭恩美及其作品《灶神之妻》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别对解构女权主义,东方主义以及话语权三个理论进行
十九世纪东方题材绘画中的后宫闺房图像与东方主义建构
作者: 张晨   来源: 西安美术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约翰·弗雷德里克·刘易斯   东方主义   后宫闺房图像   异国情调  
描述: 东方题材绘画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伴随着殖民拓展盛行起来,一时间追寻东方女性闺房生活的图像成为时尚。后宫闺房题材作为其中最具有争议的一类图像,将女性的形象主观性呈现,把对东方题材绘画的研究推向了前沿。在视觉艺术领域里,后宫闺房图像成为暗含色情的裸体绘画的借口,女奴成为异国情调和色情绘画的象征。因此本文选择这一题材为了深入研究后宫闺房图像背后西方对东方主义的建构。本文首先从后宫闺房图像的时代背景切入,探讨了后宫闺房图像产生的原因,再将后宫闺房图像分类整理,对日常生活题材、浴室题材以及女奴题材三类题材分别进行形式风
毛姆矛盾的中国观:解读《彩色的面纱》中的中国形象
作者: 梅玫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方主义   中国形象   毛姆   彩色的面纱  
描述: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以其精湛的叙述技巧著称,故事常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在六十五年的写作生涯中,毛姆出版了大量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戏剧。作为一个云游各地的作家,异域风情是毛姆作品中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这一点使得毛姆在全世界的读者中都备受欢迎。然而,在大多数的国内文学评论作品中,毛姆只是被一带而过甚至忽略掉。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1978年以后对毛姆几部知名小说的主题意义,叙述技巧,创造动机的讨论。国外的毛姆研究也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关于他的小说和戏
传统华人形象的颠覆与重塑
作者: 李慧懿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东方主义   颠覆与重塑   刻板印象  
描述: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讲述了四对母女从开始由于文化差异、民族身份等原因引起误解和冲突到最后互相理解的故事,探究了华裔女性如何重构自己双重文化身份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希望东西文化平等交流最终走向融合的美好愿望。本文从后殖民及文化交流的视角分析了西方主流文化中的华人刻板印象的产生以及给华裔的生活和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着重探讨了有着中国血统的谭恩美在塑造《喜福会》中华人女性形象时为颠覆东方主义思维定势下的女性刻板印象、重塑华人女性新形象所做出的努力。同时讨论了谭恩美在塑造华人女性形象时的局限性。
对黄柳霜和刘玉玲扮演的好莱坞华裔女性定型化形象的对比研究
作者: 叶雨红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裔女性定型化形象   东方主义   改变   好莱坞  
描述: “定型化形象”是英文stereotypes的译文,又译为套话、滞定型、定型视野、刻板形象等,原本指印刷上用的铅板,因其可以反复使用,引申为一成不变的老框框,旧俗套,思想领域内指人们对事物的先入之见。形象学研究中,“定型化形象”是人们对异国形象描述的常用方式。它将人们对异国的复杂想象简化为一个唯一的信息,以单一形态和单一语义的具像进行传播。在美国,有很多关于其他民族的“定型化形象”,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定型化形象”。而且这种形象会出现在各个领域,包括文学作品,戏剧还有电影等等。本文选择好莱坞中中国女性定型化形
他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
作者: 孙萌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人女性   东方主义   好莱坞电影  
描述: 导论和第一章分析了该论题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重点梳理了华人女性在美国的历史及艰难、屈辱的生命历程,她们被美国人视为“异类”、“黄祸”和性感诱人的玩物。尽管她们在社会中取得这样那样的成就,但是还是倍受歧视。 第二章画出了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系
“莎乐美”形象演变的图像学研究:美术史上的“莎乐美”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 梁佳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方主义   莎乐美   符号权力   女性主义  
描述: 本文主要通过对“莎乐美”艺术形象演变的分析,以图像符号的分析方法探讨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文化意义。从《圣经》中的无名女子到风靡十九世纪的叛逆女性,“莎乐美”作为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承载着艺术家对于自由、人性、欲望的强烈诉求,但最终却成为混杂着道德与罪恶、理性与癫狂的欲望符号。通过对这一图像符号的分析,发掘美术作品作为传播媒介在时代更替中的现实意义,以图像学、女性主义、东方学作为解读手段,探讨图像符号的演变过程和艺术作品中的权力运作现象。
多元空间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反思
作者: 刘婧婧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想像   东方主义   文化反思  
描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元化、多形态的时代特点,赋予了文学写作以新的自由精神与自由境界,特别是在继五四之后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这又一个繁荣时期,形成了新的多元的文化空间,这样一个文化空间对于大陆与海外的作家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由于二者生存空间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色。而作家虹影,这种多元文化空间的叙事背景,使她承接但又区别于大陆作家与其他海外作家,呈现出鲜明的个人创作特点。 虹影的小说创作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夹缝中,上演了一曲文化突围与文化陷落的二重变奏,文化突围主要表达了无从确认自我文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