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企业品牌生成机理论纲
作者: 曹兴   蒋璟萍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管理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企业品牌生成机理论纲
我市成立首个外来妇女组织
作者: 孙新萍   来源: 东阳日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我市成立首个外来妇女组织
藏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嬗变
作者: 李美萍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话   藏族文学   男性作家   女性美   女性作家   宗教信仰   女性形象塑造   西藏文学   男性视角   小说  
描述: 20世纪50—70年代,藏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以称为"失声的群体",女性形象是男性视角下的想象体,80年代后,藏族文学涌现出两条线索,第一条依然是男性凭借巨大的文化资源实施的女性形象的建构,不同的是男性作家专注于在宗教、宗族等层面上把女性形象塑造为神话美的象征。直到第一代藏族女作家的崛起后,女性形象才真正回归身体原型,从精神的漂泊、不食人间烟火回归到现实层面。
苏童小说女性形象在文学史中的意义
作者: 李瑞萍   来源: 山东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童小说   颠覆   继承   女性形象  
描述: 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群体,呈现出阴郁、颓废的审美特征,一方面颠覆了当代文学经典叙事话语,另一方面继承了唯美颓废主义叙事传统,在当代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从李箕永小说女性形象看其性别意识的演变
作者: 刘艳萍   来源: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箕永   菲勒斯中心   女性形象   性别意识   小说  
描述: 李箕永小说女性形象可分为贤妻良母型、越轨型、恶魔型、新女性、精神成长型五种类型,由此管窥出作者的女性意识是同情与丑化旧式女性,赞美与异化新式女性.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看,形成这种性别意识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过于强化民族解放重任,而弱化了女性个性解放要求,以阶级意识代替性别意识.
清末民初《申报》中的女性商业广告
作者: 李兰萍   来源: 安徽史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近代以来   清末民初   妇女地位   《申报》   报刊广告   广告形象   商业广告   女性形象  
描述: 近代以来,报刊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从无到有,从若隐若现到大张旗鼓,充分见证了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申报》女性商业广告形象的出现和演化,生动地诠释了各个时段的女性观,在中国近代女性史的研究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剖析现代意识重塑灾难影片:夏季艺术电影沙龙“灾难影片与现代意识”国际电影论坛综述
作者: 李慧萍   来源: 电影新作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意识   电影新作   太阳   唐山大地震   天灾人祸   影片   女性形象   电影评论   灾难片   电影资料馆  
描述: 强大的冲击力,震撼的视觉效果,毁灭性的夸张演绎,人性面临极限的真实再现。在众多的影片中,总有这样一种类型让我们过目不忘,那就是灾难片。作为电影类型的一种,近年来,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各种题材的灾难电影已经成为了大众消费的主流类型影片。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更是一种特有的文化
叛逆与回归:论曹禺女性观的转向
作者: 李秀萍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叛逆   生命体验   文化心理   回归  
描述: 在曹禺的大部分剧作中,女性形象往往成为触动矛盾萌发、带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曹禺在剧作中塑造了两类差异明显的女性形象:包括蘩漪、陈白露、花金子在内的叛逆者与愫方、瑞珏、王昭君所代表的对传统道德的回归者,反映出作者不同人生阶段的生命体验及文化心理。
从女性角度看霍桑的《红字》
作者: 孙丽萍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字》   霍桑   女性角度  
描述: 从19世纪开始,美国开始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热烈的女权运动,女权运动如火如荼,对女性的尊重成为了有识之士所共同认可的观点。而要提起女权主义写作,我们不得不提起一个名字—纳撒尼尔.霍桑。在《红字》中,霍桑都通过塑造独立而坚强的女性形象,来对女性的地位进行宣扬,对美国当时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进行批判。
爱与孤独的互生
作者: 张月萍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孤独   转变  
描述: 舍伍德?安德森的《曾经沧海》刻画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的尴尬处境,向我们展示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艾丽斯在爱与孤独之间的转变进行分析,探究造成其转变的主要原因,表明除了自身性格的弱点之外,外部恶劣的环境也是导致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此外,本文进一步指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应该毅然地从寂寞孤立的困境中走出来,勇敢地去爱那些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 1 2 3 ... 41 42 43 ... 56 57 5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