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萍】搜索到相关结果 575 条
-
论十七年小说的爱情修辞
-
作者:
李亚萍
来源:
燕赵学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小说
政治
爱情修辞
女性形象
-
描述:
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小说中的爱情修辞是各种政治活动和斗争的点缀,附属在政治的宏大主题下。然而,就在仅有的爱情片断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某种不同于政治修辞的气息,真情流露在政治文本的理性和庄严中,爱情在政治的压制下顽强生存着。十七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男性要灵动得多,鲜活而真实,一些爱情修辞在政治的巧妙掩护下,获得合法性,得以生存。有时,爱情还利用政治的途径不知不觉达到自己的目的,政治仅仅是传达爱情的手段。爱情修辞对痛苦的关注,使人物的爱情具有了强烈的真实感。爱情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当爱情的非理性触动作家的
-
性别政治及其表征: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学谱系
-
作者:
刘晓萍
来源:
艺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
女性学
莎士比亚
男权意识
-
描述: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女性一直都是人们广泛研究的课题。他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的被刻画成纯洁善良的天使,有的被刻画成邪恶狠毒的魔鬼,还有一些被刻画成追求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在莎剧的女性学谱系中,我们解析出了莎士比亚的女性观:她们都是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是父权、夫权与国族政治的载体和表征。
-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女性形象创造审美模式
-
作者:
刘艳萍
来源:
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歇斯底里
女主人公
宗教情感
审美模式
索尼娅
女性形象塑造
陀思妥耶夫斯基
女性形象
悲观主义
小说
-
描述:
尽管陀思妥耶夫斯基将笔触指向那些受侮辱受损害的贫穷女性,但是力图刻画出“戴着各种假面具的他自己”的创作主旨,使他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分离为两种皆然不同的审美模式:一是塑造“基督之爱的化身”;一是刻画“被摧残的美”。两种女性形象创造审美模式相互对照和映衬,共同昭示着作者对病态社会病态女性复杂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思考及力图改变不平等现实的最大努力
-
族裔女性的发声——以《女勇士》和《扶桑》为例
-
作者:
李亚萍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扶桑》
发声
历史想象
《女勇士》
女性
-
描述:
美华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严歌苓的《扶桑》,都以丰富的历史想象来重塑过去,融合了传记与小说的双重特点;她们的作品都塑造了在种族和性别歧视中勇敢生存的华人女性形象:母亲和扶桑;作者有意识地将此女性形象作为现实生活的榜样和参照,反思当下华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华人女作家对过去的书写不仅重新建构了自身形象,而且重塑了并揭示了被美国主流话语掩盖和压制的华人历史。
-
李贺艳体诗风在晚唐的影响
-
作者:
刘艳萍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艳体
李贺
影响
晚唐
-
描述:
李贺的大量艳诗多以乐府体的形式,构造出一个似真似幻、亦实亦虚的世界,想象出神态多姿的女性形象,或者将神与人相糅合,来寄托自己的艳情想象和作为对人生失意的补偿。这种艳体诗风对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艳体诗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
论夏洛蒂·勃朗特的自卑心理及其在《简·爱》中的投射
-
作者:
刘春萍
来源:
文学教育·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外表自卑
夏洛蒂
简·爱
-
描述:
自1847《简·爱》出版以来,众多的文学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夏洛蒂及其《简·爱》做出了相关研究。不论是读者还是文学批评家都比较倾向于认为夏洛蒂是一位独立、自尊、自强的维多利亚时代新女性形象,然而却少有人注意到夏洛蒂独立自强的背后其实纠缠着她自身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外表的自卑心理。本文将主要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解析夏洛蒂的外表自卑心理及其在小说《简·爱》中的投射,进而揭示这种自卑心理形成的文化心理原因。
-
论夏洛蒂•勃朗特的自卑心理及其在《简•爱》中的投射
-
作者:
刘春萍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文化
外表自卑
夏洛蒂
改革
鼓励
积累
-
描述:
自1847《简•爱》出版以来,众多的文学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夏洛蒂及其《简•爱》做出了相关研究。不论是读者还是文学批评家都比较倾向于认为夏洛蒂是一位独立、自尊、自强的维多利亚时代新女性形象,然而却少有人注意到夏洛蒂独立自强的背后其实纠缠着她自身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外表的自卑心理。本文将主要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解析夏洛蒂的外表自卑心理及其在小说《简•爱》中的投射,进而揭示这种自卑心理形成的文化心理原因。
-
从俄朝民族文化心理看安娜和春香爱情追求之差异
-
作者:
刘艳萍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交生活
情的方式
民族精神
儒家思想
爱情悲剧
爱情观
托尔斯泰
民族文化心理
爱情追求
儒家文化
-
描述:
作为成功的古典女性形象,安娜和春香所属的国家、社会不同,出身、教养也不同,可是,她们追求爱情生活的历程却如此相似,即她们都是美善的完美结合体;都追求真挚而自由的爱情;其爱情追求具有情爱的绝对定向性;为追求理想的爱情勇于反抗专制势力而不妥协。可是仔细考察其爱情的心理内容、表现方式及命运结局,就会发现其中的显著差异,这是两个形象难以比较的最大障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个形象之不可比。笔者认为,安娜和春香的爱情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还分别体现着俄朝民族某一特定时期普通的平民的爱情观。所谓“平民”,泛指劳
-
从李贺、温庭筠艳诗看中晚唐艳诗的词化倾向
-
作者:
刘艳萍
来源:
天中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贺
艳诗
温庭筠
词化
-
描述:
中晚唐诗人李贺和温庭筠的艳体诗歌呈现明显的词化特征,它们往往用细腻深隐的方式来抒情,诗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普泛化和世俗化的特点,与后来词中的形象更为接近。诗中的意象和用语则趋向于华美艳丽。
-
《碧奴》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演绎
-
作者:
李瑞萍
来源: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碧奴
创作资源
传说故事
-
描述: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演绎着,并被赋予着新的情感。苏童的新长篇小说《碧奴》是根据中国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作家改变过去自己笔下女性形象的颓废色彩,塑造了一个善良、忠贞的女主人公碧奴形象。古典传说故事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小说一种新的创作资源。
<
1
2
3
...
42
43
44
...
56
57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