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教社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向研究
作者: 覃琴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倾向   社会性别文化   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   性别公平   教育公平  
描述: 目前,男女教育机会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已经得到社会的重视,而消除课程和教学中的性别不公平是实现男女教育机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性别观念形成的关键期,中小学教科书中渗透性别公平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课,其高度浓缩的主流社会性别文化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对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进行性别倾向研究,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本文对人教社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向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和具体的内容分析。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认为:课文和插
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
作者: 秦志娟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审美客体   等待心理   男性审美主体   闺怨诗  
描述: 闺怨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到了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繁杂菁芜的诗中,“男子而作闺音”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其中不乏男性作家将其物化,投射欲望的赏玩心理。但是那些危楼独倚,望断天涯路,痴痴等待归人的女性形象,因被荡涤了纯粹色貌描写的香艳,突出了“等待”的情感重量,同时淡化了“等待”本身的悲苦情绪,而具有了独特的美学意义。这种“等待”既是对闺中人现实的描摹,又投入了男性作家的内在主观心理感受,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异质同构关系在诗的表达中达到高度的融合。本文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对闺怨诗中的“等待
戏剧魅影
作者: 张英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气概   不在场的存在状态   男同性恋   田纳西·威廉斯  
描述: 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他不但创作出优秀的剧作,而且极其多产,在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创造出一百多部戏剧,其中许多至今仍被视为经典并活跃于戏剧舞台。作为一名同性恋剧作家,威廉斯曾不断地在他的戏剧中表现同性恋这一主题,并塑造了一批个性独特的同性恋形象。但是,从五十年代到今天,几乎所有研究威廉斯剧作的学者都认为,南方女性形象是他写作的亮点和主要成就,因为他重墨之下的布兰奇、阿尔玛和阿曼达等南方女性形象已成为文学史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而与此同时,他笔
关于母亲的记忆:《我的安东尼亚》和《啊!拓荒者》之原型初探
作者: 赵莹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原型   记忆   母亲   美国拓荒女性  
描述: 薇拉·凯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凯瑟凭借和运用希腊-罗马或基督教的神话意象,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美国拓荒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来解读凯瑟的作品,着重分析其中的母亲形象并将她们与古典神话中的母神作以比较,从而发现凯瑟对古典神话的运用,已变成建构她的艺术,表达她对人类经验的理解,建立她的价值观和界定人生英勇伟绩的一种模式。读者被这些拓荒女性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染着,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她们找到了某种伟大而永恒的力量从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战胜命运的苦难,最终获得富足的生活。
现代广告中的性别叙事
作者: 曹玛丽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性别叙事   现代广告   女性气质   男性气质  
描述: 本文旨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中的性别叙事进行研究。不仅考察广告中的性别叙事,而且对性别叙事在当下的新症候进行了透视与思考。具体而言,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广告中的男性形象以中产阶层的身份诠释着当今人们对男性气质的定义,主要呈现出成功、荣耀、权势等具有统治力的特征。而女性形象则是被塑形、被观赏的“贤妻良母”和“现代花瓶”。女性气质的内涵表现出温柔、漂亮、持家的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中的两性形象分别以权力规避和独立觉醒的新型方式演绎着现代文明进程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一方面,广告中的男性形象出现了顾家的“
论孙犁抗日战争时期短篇小说中的理想化设计
作者: 刘春芳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孙犁   理想化色彩   抗战小说   理想化设计  
描述: 孙犁的创作向来以“美”著称,其抗战小说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风格是由他作品中的理想化设计所促成的,其中不但包含了孙犁的个人理想,也包含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理想。 孙犁的美学理想决定他喜欢在作品中写美好的事物、高尚的事物和光明的事物,此外,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也驱使他自觉响应主流话语,创作出一篇篇高扬着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品。 在表现形态上,孙犁时常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理想化效果:在表现对象的选择上,孙犁喜欢刻画农村女性,在这一表现对象的身上,倾注了作家的许多个人愿望,女性形象因此被美化,同时,富有象征意味的景
威尔弟歌剧《游吟诗人》中莱奥诺拉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者: 董娜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威尔弟   审美特征   戏剧形象   音乐形象   莱奥诺拉  
描述: 威尔弟(1831--1901)是继罗西尼、贝利尼、多尼菜地之后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继承并发扬了意大利歌剧的优良传统,以更为深刻、现实的风格将意大利歌剧推向了顶峰,把由蒙特威尔弟开创的意大利歌剧传统发展到了更加完美的境界。威尔第成功地塑造了《游吟诗人》中女主人公莱奥诺拉这一人物形象,对其进行了非常细腻的心理刻画,将一位表面看来温柔、美丽、善良、单纯而同时又具有对爱情坚贞、执著、敢于与强权势力作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惟妙惟肖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本文主要立足于莱奥诺拉的戏剧形象分析和其主要唱段的音乐形
论方方小说人物塑造的观念化
作者: 左去媚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方方小说   观念化   人物形象  
描述: 作为中国当代重要女作家之一,方方创作有着鲜明个性特色。关于方方的创作特征和作品表现,评论界看法也比较一致。方方的知识分子写作立场,思想的深刻,现代主义意识,以犀利眼光审视人性丑恶,创作风格的大气和对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创新,这些都得到了公认。在具体审美领域,以《风景》为代表的市民书写,以《祖父在父亲心中》和《乌泥湖年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书写,以《有爱无爱都刻骨铭心》和《奔跑的火光》等很多文本构成的不拘一格的女性书写,也都得到了高度评价。对于方方小说创作及其人物形象塑造的观念化问题,讨论却不多甚至很缺乏。这是
论茨威格情爱小说中的爱情乌托邦
作者: 邓群芳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茨威格   男权意识形态   乌托邦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爱情乌托邦  
描述: 本文主要以茨威格情爱小说作为切入点,通过辨析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对茨威格小说的误读指出:他的小说中的“爱情理想国”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具有男权意识形态性质的,他的“爱情理想国”实际上是爱情乌托邦,在他的情爱小说中,爱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宗教,成为通往其乌托邦世界的理想道路。他的爱情乌托邦就是试图以爱来拯救那个被战争异化了的世界。他以对爱的信仰、热情、意志和幻想来构筑这个爱的乌托邦世界。在辨析的同时,还梳理了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些误区。全文共分为五章。本文的第一章是全文的基础。主要简述乌托邦概念在本文中的内
美国男性在婚姻与家庭中角色的变化
作者: 王方霞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角色变化   婚姻与家庭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描述: 欧茨在当代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堪称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首先,她有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评论家、编辑和大学教授等多重身份,并且以多产闻名,自五十年代末起至今的五十年间共创作各类体裁的作品一百多部。同时,她以独特的社会观和鲜明的艺术观成为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尤其是她对美国社会潜在的暴力倾向的无情剖析和在艺术形式上独具一格的探索创新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引发了评论界毁誉参半的评价。对欧茨的作品颇有微词的评论家无非是指责她两点:一是说她的作品连篇累牍的都是描写暴力。女权主义批评者则指责她的作品缺乏女权主义
< 1 2 3 ... 185 186 187 ... 199 200 20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