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规训与自我重建──从权力-知识角度解读《欢乐之家》和《纯真年代》
作者: 吕云霞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欢乐之家》   自我重建   权力   《纯真年代》   规训   知识  
描述: 《欢乐之家》和《纯真年代》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品,两部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纽约人新旧价值观念的交替以及社会规训与个体追求之间的冲突。评论界普遍认为纽约人受到传统习俗的约束,毫无自我意识。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两点异议:第一、将纽约人主体性的消解完全归因于社会管制的结论过于笼统;第二、华顿笔下的个体,尤其是女性人物,已经意识到被动的生存状态,积极寻求自我重建。 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从权力-知识角度研究个体被规训的过程。他把权力理解为“众多力的关系”,认为个体在外部压
秀山土家族家庭研究
作者: 冯敏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家族   家庭   秀山  
描述: 土家族是中国内地最大的少数民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学术界对土家族的研究,多集中在那些有别于汉文化的土家族传统文化上,研究点也多选在这些文化保存较好的土家族地区,比较忽略对那些文化与汉文化“趋同”的土家族地区和“趋同”文化的研究。同时土家族研究在家庭和女性研究方面都比较薄弱,所以论文选择了土家族传统文化保存不够好的重庆市秀山县的土家族家庭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借鉴了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 本研究以秀山农村土家族家庭为重点,同时注重与城镇土家族家庭进行对比。在研究中,注重历时性的纵向探索和共时性的横向研究相
历年辛苦不寻常:晚年单士釐研究
作者: 黄湘金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平   编撰活动   女性文学   单士釐  
描述: 作为近代较早走向世界的知识女性,无论是从个人经历还是从文学活动来看,单士釐都是一个富有研究价值的人物。其得风气之先,介绍域外文明,令人瞩目。而本文力图再现单士釐的生平及其晚年的编撰活动,予以公允的评价,挖掘出她倾向于传统的一面。 本文共四章,第一章阐述了单士釐的亦新亦旧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从“出走”到“回归”这一过程,并突出了丈夫钱恂在这个转变中的作用。第二章论述她编撰的《懿范闻见录》,不仅记载了单士釐身边亲友的“嘉言懿行”,更有她本人理想中的“妇德神话”,充分体现了她呼唤、保存传统女性道德的渴望和
张洁作品中的“爱”的主题的研究
作者: 王爱华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洁   “爱”的主题   研究   小说  
描述: 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深度、有个性且很有影响的女作家。1978年,张洁以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且一鸣惊人,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发表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沉重的翅膀》、《祖母绿》、《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字》等一系列很有影响的作品。特别是她80年代创作的《方舟》被称为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起点。2000年左右发表的长篇小说《无字》被认为是张洁的创作风格的另类极致。张洁的作品,以尖锐的思想探索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
初、中级韩国留学生汉语动词谓语句停延习得分析和教学对策
作者: 陈默   来源: 南开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停延   基频差值   节律操练法   节律   母语迁移   回避策略  
描述: 本文是以汉语为目标语的韩国学生和汉语本族语者为实验对象,对他们在37个汉语动词谓语句中的停延表现进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实验性比较研究,目的是找出韩国学生在停延方面与汉语本族语者的不同之处,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本文通过多因素的实验分析,比较了韩国男性留学生和男性汉语本族语者的停延表现,比较了韩国女性留学生和女性汉语本族语者的停延表现,比较了初、中级韩国留学生的停延表现。本文通过听辨和实验语音分析,发现了差异主要在于停延的次数、停延前音节的延连量、根据停延前音节的声调划分的停延前音节的延连数目、根据停延前
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
作者: 汤■   来源: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浮生六记》是清代的一部非主流作品,20世纪20年代由俞平伯整理出版后,购读追捧者颇众,成为一时之宠。30年代,又被林语堂译成英文,冠名“Six Chq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漂泊生涯六章)”发表。俞平伯与林语堂均是20世纪的文化名人,《浮生六记》这一无名之辈的闲情之作能得到他们二位的大力推许,当然是有其社会历史原因的。另外,《浮生六记》的闲情写作中多处涉及女性观念和女性形象,很可从性别研究视角重新审视。本文
论麦卡勒斯《婚礼的成员》的怪诞色彩
作者: 周曦宇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礼的成员》   怪诞   卡森·麦卡勒斯   巴赫金的怪诞理论  
描述: 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她在1967年辞世时,留给了后人一笔颇为可观的文学遗产:4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两部戏剧、20部短篇小说、约24篇散文、一部儿童诗集和一些零散的诗歌。其中,《婚礼的成员》、《心是孤独的猎手》和《伤心咖啡馆之歌》这三部小说堪称精典。她曾在1942年和1946年两度获得“古根海姆基金奖”,1950年获得“纽约剧评界奖”和“戏剧俱乐部金奖”。 本论文研究的是小说《婚礼的成员》的怪诞色彩。评论界普遍认为,麦卡勒斯的作品揭示了人情冷漠﹑人心孤独﹑爱的幻灭和沟通的缺失等主题,作品的怪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消极﹑悲观的态度。本文借助巴赫金的怪诞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诠释作品的怪诞色彩,即怪诞蕴涵着肯定和革命性的力量。在《婚礼的成员》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弗兰淇抵制那种充斥着美国南方美女形象的女性世界。她不但外表像男孩,而且各种行为习惯也酷似男孩。社会角色期待作为一套沉重的枷锁,似乎无法理解这个离经叛道的女孩。弗兰淇就像狂欢节中不拘约束的“悍妇”。当她尝试着做一个传统女人时,却又往往弄巧成拙,此时,她又像巴赫金笔下狂欢节中的愚人。这种性别角色的反抗,是对当时美国南方父权制的冲击,也打破了男女两性气质在表面上的过于简单的区别。弗兰淇向一成不变的性别身份发起了挑战,而这也正好体现了她本人的怪诞性。对富于奇异色彩的美好未来,她充满期待,并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运用巴赫金的怪诞理论来诠释弗兰淇向传统身份的富于变革性的挑战,我们将更加全面完整地理解这一人物和整部小说。
袅娜多姿与悲悯情怀——试论魏晋南北朝赋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赵艳喜   来源: 天府新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女   寡妇   女性  
描述: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赋,这些赋中描写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最主要的有神女美人、寡妇、出妇、思妇、妒妇、丑妇以及艺妓等几类。此外,魏晋和南北朝的女性赋在女性形象、关注的重点以及对待女性的态度方面有着鲜明的差异,背后的原因正是两个时期社会现实和风俗习尚的不同。魏晋和南北朝的女性赋既继承了前代文学遗产,又在不同的背景下各有创新。因袭中有变化,同一中又各有特色,悲悯情怀与袅娜多姿并具,这正是魏晋南北朝女性赋的价值所在。
身份与创造力:解读布来恩·卡斯特的《中国之后》
作者: 马丽莉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之后》   东西方文化   布来恩·卡斯特   性别身份  
描述: 《中国之后》是澳大利亚作家布来恩·卡斯特有关中国的系列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卡斯特运用了后现代的多层叙述、故事重叠法,解构了传统的东方和西方、男性和女性形象。这里,中国人不再是被东方化了的“他者”,而是被赋予新的性别身份,从而成为创造力的源泉,传承和联结两性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载体。中国乃至亚洲文化,最终成为一个活生生地产生新的“混杂性”的发源地。
现代小说家新释五题
作者: 吴福辉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废名   丁玲   茅盾   萧红   老舍   小说  
描述: 本文选取茅盾、老舍、丁玲、废名、萧红五位小说家进行“经典”新释。茅盾的《幻灭》和《虹》形象饱满,结构宏大,把个人命运有机地组织到历史大事件中去,使历史材料中深藏了“人”的主题,具有饱满的历史感;老舍终其一生表现了北京的近现代市民社会,着力对中国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进行了批判;丁玲五组描写近现代女性形象的小说,可以作为理解丁玲的一条线索;废名的晦涩其实是与他的创造、创格联系在一起的;萧红的小说则以个人化的感觉和文字为特点。
< 1 2 3 ... 153 154 155 ... 163 164 16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