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广东社会科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17 条
-
晚清都市空间中的慈善、娱乐和社群认同——以慈善义演为视点*
-
作者:
岳鹏星
郭常英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群认同
慈善义演
都市空间
寓善于乐
-
描述:
晚清时期的慈善义演因其寓善于乐的特性,逐渐风行于都市空间之中,受到都市民众的称许,呈现出初兴的新气象。寓善于乐的意涵奠定了慈善义演得以存续的内生本源。慈善义演的初兴涉及到众多社会群体,围绕慈善义演构成了一定的社群网络,又进一步助推了慈善义演的兴起和繁盛。在晚清的时代境遇中,慈善义演的发展折射出不同社群的身份认同,既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歧见,也有新式知识人对于新国民的启蒙塑造,还有伶人群体的身份认同,更有新女性的形象塑造。慈善义演顺应着时代的变迁,包涵着极其丰富的现代性内容,构成了时代场景中的重要一幕。
-
中国当代网络小说的价值取向—— 《何以笙箫默》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
作者:
韩冷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父权
大众文化
网络小说
莎士比亚
-
描述:
从中国现代戏剧的萌芽到当代的大众文化,中国叙事文学深受莎士比亚戏剧的滋养。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当代的网络小说《何以笙箫默》之间,内在情节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从中可以管窥莎士比亚戏剧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刻影响。莎士比亚戏剧深刻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社会现实,具有深广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莎士比亚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个塑造女性形象的大师,他开创了塑造女性形象的新境界。莎士比亚对中国现代戏剧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莎士比亚化”这一审美原则发生作用的。然而遗憾的是,《何以笙箫默》并没有继承莎
-
现代小说家新释五题
-
作者:
吴福辉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废名
丁玲
茅盾
萧红
老舍
小说
-
描述:
本文选取茅盾、老舍、丁玲、废名、萧红五位小说家进行“经典”新释。茅盾的《幻灭》和《虹》形象饱满,结构宏大,把个人命运有机地组织到历史大事件中去,使历史材料中深藏了“人”的主题,具有饱满的历史感;老舍终其一生表现了北京的近现代市民社会,着力对中国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进行了批判;丁玲五组描写近现代女性形象的小说,可以作为理解丁玲的一条线索;废名的晦涩其实是与他的创造、创格联系在一起的;萧红的小说则以个人化的感觉和文字为特点。
-
从《新女性》看中国现代“新女性观”的演变
-
作者:
刘海玲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女性观
蔡楚生
左翼电影
-
描述:
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程中,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女性观的两次激变至关重要。蔡楚生拍摄于30年代的电影《新女性》,形象地诠释了左翼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妇女观”对五四时期生成的自由女性观的取代,在艺术层面上前瞻性地实现了中国现代妇女问题在意识形态上的质的飞跃。
-
试论曹禺前后期剧作中的两类女性形象
-
作者:
张浩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曹禺剧作
女性形象
差异
-
描述:
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 30年代塑造的蘩漪、白露和金子 ,另一类是 40年代塑造的丁大夫、愫方和瑞珏。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曹禺前期塑造的具有个性解放特色的女性形象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曹禺后期塑造的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形象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时代风气的嬗变以及曹禺独特的创作心理对这两类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并揭示出造成曹禺前后期女性形象差异的深层原因。
-
当代美国女性主义
-
作者:
玛卓莉·米勒
叶舒宪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理论
社会性别
性别化
多元文化主义
女性主义者
后现代批判
女性形象
性别研究
美国女性
妇女研究
-
描述:
当代美国女性主义
-
巨人·恶人·美人——换一种眼光看蓓基和麦克白夫人
-
作者:
苏菲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
文学传统
蓓基
麦克白夫人
丈夫
莎士比亚
女性形象
男性中心
萨克雷
野心家
-
描述:
在文学这块领地上,我们不难开出一系列男性野心家的名单,然而要在同样的领域里举出女性野心家形象,就不那么容易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无”,相反,为数不多的女野心家那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为长长的人物形象画廊涂上一抹夺目的异彩.这里要提出来加以考察的仅仅是其中的两个:《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和《名利场》(萨克雷著)中的蓓基.爱情、婚姻、家庭历来是女性形象存在的固有天地.我们知道,整个漫长的文明史都是男性中心的社会历史.社会的分工一方面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却出现了男性对女性的社会奴役,“表现了人对待自身方面
-
海派作家笔下的肺结核病人
-
作者:
韩冷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阉割焦虑
海派小说
病态美
现代性
肺结核
-
描述:
从西方浪漫派开始,肺结核病被想象成一种爱情病。肺结核病人往往被描写成浪漫、温情、执着、优雅、多愁、善感,大部分是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浪漫的肺结核疾病意象,多表现在女性人物身上,而男性患者则被描绘成暴躁、肮脏和可怜的。关于女病人海派作家延续了林黛玉病态美的传统审美旨趣。同时,病人形象是男性知识者无法改变生存处境,无力抢夺心爱的女性的一种阉割焦虑的心理体现。张爱玲塑造了一个异质的女肺结核病人的形象。川常不仅仅是作家弃儿情结的反映,它反映了新女性在独立之后无所依托的孤独感。
-
女性研究范式重建、知识建构逻辑与中国经验: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发展研究
-
作者:
潘泽泉
杨莉瑰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中国经验
知识建构
女性发展
研究范式
-
描述:
本文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视角,结合中国经验对有关女性发展的理论研究范式和知识建构逻辑进行了梳理和阐述。从生物学的隐喻,到性别角色理论,再到结构功能主义和建构主义对性别角色分化的解释,在研究范式的重建过程中,女性发展话语与理论建构得到不断充实与扩展。同时,伴随着社会变迁,有关女性发展的解释策略和知识建构逻辑也经历了从单一论域到多维视野,从单一视角到交叉性视角,从理论论争到专题研究的开发,从关怀弱者、关心边缘的人文情怀到立足现实、反思现实的批判精神,从中国经验到全球视角的转变与发展。从宗法父权下的闺阁,到女性权力
-
中国商民运动的研究缘起及理论基础
-
作者:
乔兆红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缘起
商民协会
商民运动
理论基础
-
描述:
“商民协会”是北伐前后中国商人团体中出现的新事物,国民党“二大”以后,对于商民运动与其他各阶级运动同等重视.为领导革命,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农民、工人、青年、商民和妇女等部,并在通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决议案的同时通过了商民运动决议案,作为指导商民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可见,在大革命时期,商民运动受到高度重视.尽管学术界对大革命史研究的成果甚丰,而且研究大革命史的学者都很注意民众运动,但对当时曾被“同等重视”的商民运动却基本没有提及.本文在详述商民运动学术缘起的同时,论析商民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