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165 条
-
赫尔穆特·牛顿
-
作者:
王晶
来源:
英语文摘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
人像摄影
时尚
牛顿
时装摄影
作品
风格
女性形象
摄影家
摄影师
-
描述:
译者点评: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各种惊世骇俗的主义遍地开花的时代,几乎所有盛行的思潮都与保守的中产阶级价值观背道而驰。赫尔穆特·牛顿作品中对性的大胆追求与描述正是当时主流文化遭受冲击的表现之一。在那样一个松动的环境中,他的显影了西方社会性现状与性幻想的图像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代欲望的象征。牛顿本人也成了各种时装杂志的宠儿,名震天下。他作品中的女性以一种冷漠、孤傲、咄咄逼人的姿态走向世界。她们强大、危险、挑衅的个性在牛顿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当然,牛顿在赋予自己的女性形象以强烈的个性特征的同时,也赋
-
观音的中国家园
-
作者:
胡维汉
来源:
文史天地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历史文化
观音菩萨
普陀山
雕塑艺术
-
描述:
的。《楞严经》说观音色身三昧示现之三十三变化,其中就有女身,可见这定位并非杜撰,这可能还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关,美
-
美狄亚的性格力量
-
作者:
徐谷宜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里庇得斯
人物性格
《美狄亚》
故事情节
审美情趣
人物塑造
-
描述: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欧里庇得斯18岁便开始写戏,一生共创作了92出剧本,他的戏剧大多反映雅典当时的各种社会问题,并采用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尤其是女性人物心理。在诗人现存的剧本中,多数是描写家庭生活的悲剧,表现出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关注。《美狄亚》就是其中优秀的一部,这个故事取材于荷马史诗中美狄亚杀子复仇的故事,于公元前431年上演,被公认为最动人的古希腊悲剧之一。这部戏剧情节跌宕曲折,上个世纪80年代
-
激素治疗的长期应用及不同治疗方案与乳腺癌发病危险的关系
-
作者:
李颖
郁琦
来源:
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PR
发病危险
乳腺癌
侵袭性
危险性
资料
发现
ERT
导管癌
-
描述:
4月1日至1999年5月31日,975例65~79岁诊断为侵袭性乳腺癌的妇女(组织学:196例小叶癌,656例导
-
《扶桑》的人物表征与东方主义文化对应
-
作者:
李晓华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对应
《扶桑》
东方主义
叙述者
后殖民主义理论
“被看”
文本
人物表
严歌苓
文化帝国主义
-
描述:
严歌苓在海外华人作家中颇负盛名,2002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的《扶桑》①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从1996年国内出版以来,不断受到批评界的关注。以往研究文章中,对作品的阐释注重作者的视界或原创的视界,通常着眼在三个层面:其一,从表层把《扶桑》定位为单纯的移民文学或女性文学,“《扶桑》不仅直面新移民人生,而且有对早年浪迹到美洲大陆华人女人传奇性经历的内心困惑探索,颇富隐寓性。”②其二,从中性层面解读为“跨边界经验的文本”,“在性别、国别、文化的边界之间寻找涵容更多更深的经验感受的叙述领域,我
-
1522例次心理健康热线资料分析
-
作者:
肖迅
陈祉妍
来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咨询
心理卫生
热线电话
回顾性研究
-
描述:
目的 :分析北京心理热线服务特点。方法 :对近两年北京回龙观医院的 15 2 2例次的心理健康热线的资料进行分析 ,考察不同求询问题在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以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咨询者为主要咨询人群 ,年龄主要集中在 17~ 3 3岁之间 ;婚恋问题女性多于男性 ,而神经症类问题以及性问题男性多于女性 ;学生在人际交往问题方面问题较多 ,公司职员更多来询婚恋问题及性问题和神经症类问题。结论 :咨询服务内容受咨询者的年龄、性别及职业等因素影响 ,被咨询者应具备较全面的知识才能
-
“当代诗歌创作中的‘身体写作’研讨会”召开
-
作者:
张立群
来源: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诗歌
身体写作
研讨会
诗歌创作
首都师范大学
西方女性主义
理论探讨
女性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化转型
-
描述:
的"身体写作"成为诗歌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对于当代诗歌创作中的"身体写作"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于2004年5月25日召开"身体写作与当代诗歌创作"的研讨会
-
文体、性别、权威:从《戊寅草》探究柳如是的书写策略
-
作者:
唐毓丽
来源:
东海中文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洛神赋
柳如是
戊寅草
女性文学
-
描述:
本文探究柳如是初期创作《戊寅草》,探讨三种截然不同的文体「诗」、「词」与「赋」的文学创作。柳氏诗作题材新颖纷杂,有哀顽柔艳的伤柳闺怨之作,亦有壮志凌云的击剑之作。在属於「近情」的词作上自抒性情、书写两性情爱。赋一直以来都是男性从政的书写实践,更与忠君/劝谏/道德关系紧密,柳如是歪写男人女神恋爱,并以序言杜绝政教集团忠君劝谏联想,将深入解读〈男洛神赋〉性别异位的崭新文本策略。赋体向来隶属於男性专擅的文体,在柳如是笔下成为委婉言志、僭越性别文体界线的文学形式。她对文体的多方尝试,正反映这位敏感多思的女作家,对
-
关于摄影的真实性问题
-
作者:
庚凯
来源:
东华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摄影
真实性
“文化大革命”
记录
《人民画报》
女性
-
描述:
本文主要研究有关摄影的真实性问题,这里所指的真实性主要界定在摄影所能记录的社会事实与历史真实的可信性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的照片并不局限于纪实类摄影,笔者选取了1968年全年的《人民画报》中表现女性题材的照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通过概述摄影发展的历史,笔者提出了摄影的真实性问题。 笔者把“文革”时期的摄影作为在当时政治形势下的艺术活动之一种进行分析。它和那个时期的艺术活动机制、艺术活动的思想准则等关系密切。除此之外,前苏联的艺术观念和中国摄影发展历程的自身特点也影响着摄影活动的观念。 毛泽东对于女性美的标准
-
毕淑敏小说创作论
-
作者:
赵燕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
毕淑敏
死亡
白色
女性
-
描述:
本文以毕淑敏的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她小说中最具特色的死亡意识、生命关怀和独立的女性形象。 本文认为,毕淑敏小说的特色在于她对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强烈关注。 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毕淑敏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如何通过死亡来理解生命的本质是追求快乐和崇高。第二章论述毕淑敏通过对人类生存家园的关注来揭示生命的意义。第三章是对毕淑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毕淑敏如何在小说中使用白色意象。 结语归纳毕淑敏的小说的主题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