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性别之变:唐代中土地区观音女性化过程的考察
作者: 焦杰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代造像   水月观音   性别变化   观音菩萨  
描述: 关于中土观音变性的问题,大部分学者均认为观音变性发生于初唐时期,至高宗武则天时期基本定型,个别学者认为发生于中晚唐,至宋元时间才完全由男变女。综合观音造成像和画像,再考察文献资料则可发现,初唐至高宗武则天时期,观音性别呈不确定的色彩,造像男相女相皆有,而世俗观念则认为观音是男性。中晚唐以后,无论是造像还是画像,还是文献资料所反映的社会观念,观音都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色彩。而中土观音女性形象的定型又与水月观音的出现与流行密不可分。
观音的中国家园
作者: 胡维汉   来源: 文史天地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历史文化   观音菩萨   普陀山   雕塑艺术  
描述: 观音菩萨在中国有个“家园”它在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按流传的说法,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侍菩萨,级别似乎比佛祖低。而中国信佛的人家却少供佛祖,几乎都供观音。这大概是观音不仅能普渡众生,还能救苦救难之故吧
《西游记》里的性感观音
作者: 老本   来源: 金秋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名著   性感   西游记   唐僧取经   吴承恩   孙悟空   观音菩萨   自然   女性领导干部   南海观音  
描述: 观音菩萨在众人眼里大多是女性形象,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面的观音,雍容端庄,不苟言笑,绝对是女性领导干部的标准形象。至于广大庙宇里面的泥塑观音菩萨,固然不太分得清男女,但是在众人心目中,她依然是女人。汉族民间不是有"送子观音"一说吗?"送子"云云,自然是女人的事,
正定大佛怀古
作者: 袁小兵   来源: 中国信用卡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周   佛教   赵匡胤   观音菩萨   正定   手臂   武则天   谶言   女性形象   佛像  
描述: 缭绕,暮钟沉沉。我快步穿过天王殿和摩尼殿,径直走向寺院深处古树掩映的大悲阁,因为那里有我无比向往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也就是通称的正定大佛。大佛巍然高耸,纵贯五重飞檐的三层楼阁,须仰视可见,佛身通体铜色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
作者: 陈星桥   来源: 法音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世音   《楞严经》   阿弥陀佛   观音信仰   观音文化   中国化   《心经》   观音菩萨   普陀山   女性形象  
描述: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陈星桥在中国,几乎在每一座寺院或佛教徒自家的佛龛中,都可以看到观世音菩萨的身影。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不一定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但说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就实在太少了。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观世音菩萨就与老百姓结下了很深的因缘,以至曾出...
普陀,凡人的“净土”
作者: 陈镛   来源: 浙江档案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世音   理解接受   安顿自己   中国佛教   观音菩萨   宗教文化   佛顶山   普陀山   女性形象   佛教中国化  
描述: 普陀,凡人的“净土”
观音菩萨与女性
作者: 温金玉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世音   观音信仰   女性观   中国佛教   观音菩萨   观音像   舍利弗   社会心理   女性形象   南北朝  
描述: 观音菩萨与女性温金玉无论是在谈空说有的精英文化层中,还是在所谓愚夫愚妇的俗文化圈里,若论在信仰网络中影响最大、信众最多的神,当首推观世音菩萨。然而观音菩萨到底是男身还是女身,却是千百年来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加以探讨。其实,按照佛法来说...
佛教艺术漫谈
作者: 劳里   来源: 佛教文化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野狐禅   抽象画   观音菩萨   禅画   佛画   宗教题材   佛教艺术   文字禅   女性形象   佛教绘画  
描述: 画佛·佛画·禅画 佛教绘画大致有三类:一是为了供养敬奉,一是为了庄严寺院殿堂,还有一种则是为了供人欣赏。 这三类画都包含着宗教与艺术两重性质,应该说两者无法分割。 为供养敬奉而作的,是画佛。画佛包括画菩萨、明王、罗汉、天龙八部等神像,以及曼陀罗画。
海天佛国普陀山
作者: 徐时仪   来源: 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世音   出土文物   日本僧人   五台山   民间故事   舟山群岛   观音菩萨   普陀山   女性形象   寺庙林  
描述: 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座落在碧波万顷的东海莲花洋上。岛上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怪石磷峋,千姿百态;银涛吞沙,沙滩宽坦;蓝天雾海,虚无缥缈,犹如瑶林仙境。山上寺庙林立,最盛时一度拥有寺庙庵堂200余处,僧尼2000余人。有人作诗说:“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尽处又遇僧。”真是见舍皆庵,遇人即僧,素有“海天佛国”之称。 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普陀山上就有人居住。西汉末年梅福曾在此隐居,东晋葛洪在此炼丹,留下了不少民间故事。据《佛祖统记》载,唐大中十二年(858)日本僧人
石上开花(外一篇)
作者: 韩小蕙   来源: 海燕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明代   观音菩萨   简约   雕塑家   石文化   风格   开花   石雕   造像  
描述: 韩小蕙 高级编辑、著名作家。光明日报《文荟》副刊主编。南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作协全国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先后出版作品集《悠悠心会》《有话对你说》《女人不会哭》《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韩小蕙散文》《欢喜佛境界》《无边的忧郁》《快乐的理由》《我在我思》《我与名家交往》等二十部。有作品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并被译往国外。曾获中国“韬奋新闻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优秀编辑奖”等奖项。入选伦敦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杰出人物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