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男权文化】搜索到相关结果 19 条
-
男权话语中男性理想的美好抒写——解读清初的畅销小说
-
作者:
张小华
来源: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名富贵
男权文化
清初
理想女性
婚恋理想模式
畅销小说
才子佳人
-
描述:
才子佳人小说是清初的畅销小说,其女性形象塑造、情节模式和结局安排是男性功名、婚恋理想的折射,契合了男性的审美期待。其塑造的才貌双全、不嫉妒的女性形象和“一夫多妻”的结局,反映男权中心规范下男性婚恋的理想模式,而金榜题名、衣锦荣归则体现了男性文化价值观演绎的功名富贵理想。
-
《都柏林人》中的他者女性
-
作者:
刘爱芳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文化
处境
存在主义女权主义
女性气质
内在性
女性他者
-
描述:
詹姆斯.乔伊斯长期以来被评论家指责为歧视女性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女性他者形象,为此不少批评家把他列入厌女症者的行列,指责他物化或刻板化女性形象。然而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局限性,乔伊斯不可避免地将女性呈现为他者,这是当时爱尔兰女性的现实处境。乔伊斯旨在通过呈现他者女性人物形象来揭示在父权制横行的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女性是如何被扭曲和变形为男性的他者的。本文拟用法国女权主义作家赛米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来解读乔伊斯的女性他者的深层意义:写于1905年的《都柏林人》是一
-
广告:在塑造中颠覆新女性形象
-
作者:
吴希艳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初
男权文化
现代广告
新女性形象
封建传统
个性解放
消费品位
伦理观念
传统女性
-
描述:
“新女性”这一词汇诞生于20世纪初,是针对因袭封建传统,遵循旧思想、旧伦理观念、旧道德的传统女性而言的,是具有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新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的女性。她们敬业上进,社交广泛,品位十足,特立独行。在这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消费主义”时代,这些拥有独立的经济收入、独特的消费品位以及自由的消费选择的“新女性”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现代广告的表现焦点之一。但是,由于广告根本不能或者不愿挖掘“新女性”的真实内涵,过分强调女性性别展示的片面表象,因此,广告中所塑造的“新女性”形象也和其他性别形象一样,成了社
-
温情背后绵延的悲凉——评迟子建的《第三地晚餐》
-
作者:
孙彤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视野
男权文化
勒斯
陈青
女性创作
女性命运
人生旅途
《倾城之恋》
实利主义
迟子建
-
描述:
在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文化体制逐步走向开放的当下,一批女性作家仍在执着探寻女性命运在现代社会中的跌宕起伏,书写她们在人生旅途中的迷茫与彷徨和在男权文化体制压制下的心灵压抑、扭曲及反抗,同时也对现代文化体制进行冷静的思索和审视。《第三地晚餐》所展现的依然是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她们在菲勒斯中心的压制下产生的精神裂变。文本中的女性形象都带有浓郁的悲剧主义色彩,她们在男权文化体制的桎梏之下,或顺从地承受,或疯狂地颠覆,或理性地抗争。但都带给她们精神上的迷失,步入生命的困境。
-
影像独白:徐静蕾电影解读
-
作者:
袁智忠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后现代文化语境
男权文化
新世纪
影像
女性缺席
黄蜀芹
女性叙事
电影解读
独白
-
描述:
进入新世纪,徐静蕾初试牛刀,即以《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两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由国内而国际获得了不少奖项。徐静蕾的两部电影可看做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一个女性主义电影的文本。在文本中,她通过其构筑的符号化意义世界,含蓄、深沉地传达出新世纪东方小资女性在父权主义/男权文化笼罩下,以及面对新生代影像女性缺席的遭遇时,那份生命成长中爱与欲的焦虑、孤独、无法言说而又喋喋不休的哀怨、绝望和“天问”般的倾诉。对于“故事”而言,叙事人称、叙事结构、叙事时空等,是一个导演必须首先面对和精心打造的元素。换言之,它
-
对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再思考
-
作者:
张文娟
来源:
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男权文化
文化反思
女性话语
女性文本
女性写作
话语实践
性别意识
严歌苓
徐小斌
-
描述:
对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再思考
-
女性文学批评的原则
-
作者:
李玲
李修建
来源:
陕西教育(理论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原则
女性批评
女性文学批评
男权文化
男性人物
性别关系
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批评
和谐
-
描述:
一批评的原则:女性批评与美学标准李修建:各位朋友周末好,现在网聊开始,今晚我们请到的是北京语言大学的李玲教授,网聊主题为“女性文学批评的原则”,下面先请李老师就该主题的基本观点作简要陈述,然后大家进行提问交流。李玲:女性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是以两性平等和谐为价值理想,批判文学想象中所存在的种种霸权意识。由于已有的文化具有深厚的男权积淀,当下的女性文学批评必然更倾向于确认文学想象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批判文学想象中的男性霸权意识。也就是说,强调两性和谐不应该以牺牲平等这个正义立场为前提,而恰恰要把两性平等作为两性
-
女性自审意识的衍进和文化批判的局限——论张抗抗三个时期的女性写作
-
作者:
顾玮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批判
外部世界
张抗抗
21世纪初
男权文化
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
女性写作
自审意识
女性文学
-
描述:
梳理20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女性写作有着两条并行不悖的主线:一是对男权文化搭建而成的外部世界的反叛与颠覆,一是对女性自身文化痼疾的冷峻审视与批判。以历时性的眼光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三个时期,张抗抗的作品表现出从人道主义价值探寻、理想主义话语倾吐到人性丰富、和谐的精神性寻觅过程。与同时代的许多女作家一样,她的“作品序列有如镜像一般清晰地映照着新时期的文学流变,准确生动地切入着当下的文化语境,因此她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象征行为’的现实寓言”。不仅如此,作家力图在
-
以“身体”颠覆“男权”的企图——看九十年代以来两岸女性主义小说写作
-
作者:
吴蓓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自恋
男权文化
卫慧
小说写作
小说内容
陈染
林白
生存体验
女性主义
-
描述: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出现了一批“美女”作家,如林白、陈染、卫慧、棉棉以及台湾的邱妙津,陈雪等。她们不约而同的在小说内容的写作上以“身体”作为对话的核心,渴求建立真正的“女性”话语,最终颠覆男权文化的主宰地位,为真正实现女性的个体生存体验、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女性文学”生存之路。本文试图从“女性文学”文本中女主人公怪异疯狂的自恋,毫无避讳的展示以及“女性主义”无奈尴尬的结局来探讨一下90年代以来两岸女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