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女性主体性流变
作者: 刘宁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雄强女性   当代文学  
描述: 父权文化下女性主体性受到压制,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主体性是女性相对于男性构成自身独立的标志。女性主体性的建构是女性获得解放的关键,更是社会进步的现代化追逐。本文笔者选择从行为、思维、体验、言说四个
重构黑人女性主体
作者: 陆晓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   黑人女性主义   托妮·莫里森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31—)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把写作视为一种思考方式,致力于描绘黑人文化价值的失落、黑人对自我的寻找以及对文化之根的追觅。莫里森的创作结合西方传统文学因素与黑人民族文学特色,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写活了美国黑人生活。 莫里森坚持自称“黑人女性作家”,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担: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黑人妇女这一双重弱势群体的关照,为她们的心灵修史。她的作品往往从美国黑人妇女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题
托妮·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主体性与民族性的建构
作者: 蒋欣欣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托妮·莫里森   黑人女性   民族性  
描述: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评论界对莫里森的关注同她相继推出的作品相映生辉,运用各种批评理论、研究方法写成的专著、论文纷涌而出。据陈法春考证,目前,以英美为主的西方莫里森研究正向纵深发展,主要有六个焦点问题。而国内莫里森研究仅始于90年代初,尤其是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零星的评论文章才见诸于世。国内不乏运用各种批评理论对莫里森的小说文本进行解读者,但总体说来不如西方莫里森研究深入、系统,尤其是其作品和访谈中表现出来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关注莫里森创作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深入探讨黑人女
论“十七年”文学中的雄强女性形象
作者: 刘宁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十七年”文学   雄强女性   爱情   平等  
描述: 新中国建立之后,所有工作的重点是在生产领域解放妇女,这不仅为十七年文学诞生雄强女性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而且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妇女有幸在政府支持下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平等权利。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家庭的模式根深蒂固,所以雄强女性虽能驰骋社会各个领域,却不能改变无法别离家园的历史宿命。更有甚者,波澜壮阔的妇女解放运动带有性压抑的意味,于是,雄强女性只能让情爱的力比多臣服于革命的激情。
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译者主体性探析*
作者: 鲁硕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操纵   《水浒传》   改写   赛珍珠  
描述: 翻译是通过译者的主体性传递原文的意义。在译者主体性和主流的文化诗学融合下,译者的主体意识操纵和改写了原文在译文中的形象。赛珍珠作为女性译者主体在翻译《水浒传》过程中,对原文女性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在协调女性译者和男权主流文化背景之间的矛盾所起的作用。
论关锦鹏女性题材电影的影像变革
作者: 陈晓   来源: 南大戏剧论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影像变革   关锦鹏   女性题材   怀旧  
描述: 关锦鹏女性题材电影是对香港电影主流话语及男性霸权的解构,也是对女性主体形象及其情感世界的重塑,并代表了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在影像层面的探索和深刻变革。关锦鹏所塑造的新女性形象立体丰满,具有内在的同一属性,他着力刻画“爱情”本身,构建了与浮华爱情观截然相反的情感乌托邦世界,而对怀旧氛围的偏向,又显露出他对于香港母体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追忆。
镜像说观照下中国文学中复仇女性的本体建构
作者: 潘旭科   来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复仇女性   虚像   菲勒斯中心主义   镜像说  
描述: 复仇女性这一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变化,复仇女性形象也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复仇女性形象由男性来塑造,并未形成自身的主体性,是菲勒斯中心之镜中
打破失语、瘫痪与孤独的魔咒——“睡美人”当代改写中的女性主体性构建
作者: 回春萍   来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瘫痪   孤独   失语   改写  
描述: 等级系统的构建与强化。简·约伦、罗伯特·库弗、芭芭拉·沃克等当代作家致力于对传统性别定义的质疑和颠覆,在破除传统叙事话语施加的失语、瘫痪与孤独魔咒的同时,积极构建女性的主体性及其同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撞上门的女人》和《宝拉·斯宾瑟》中的爱尔兰女性形象
作者: 王志敏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父权   女性特质   他者   女性形象  
描述: 罗迪·多伊尔是当代爱尔兰最成功的小说家,被誉为继乔伊斯之后书写都柏林的文坛泰斗。多伊尔的小说关注的是都柏林的普通工人阶级,其中两部小说《撞上门的女人》和《宝拉·斯宾瑟》以爱尔兰女性为主题。通过研究这两部小说,这篇论文表明爱尔兰女性已经从传统缄默走向现代独立。同时,该论文认为,爱尔兰女性的地位和经历,是由经济体制、国家制度、教会、社会、文化结构以及妇女运动决定的。依据波伏娃的他者理论,本文指出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爱尔兰女性被物化为他者。随着二十世纪后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妇女运动的影响,爱尔兰女性开始走向独立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张爱玲译著中的得与失
作者: 余美胜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女性思想   翻译策略   女性形象   父权语言  
描述: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转向,跨学科方法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趋势。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伴随翻译与文化的结合而诞生,其主旨在于确定并批评促使女性和翻译处于社会和文学阶梯底层的主要因素。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家视翻译为一种政治诉求,提倡在翻译中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让读者听见女性声音的目的。张爱玲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曾在国内外掀起一阵“张热”。很少有人知道她也是一位翻译家,她的翻译成就一向为文名所掩。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张爱玲译著中的得与失,目的不在于评析优劣,而在于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基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