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7 条
-
从两性关系看“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刘露蔓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两性关系
革命历史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是“红色经典”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扮演着一个无可复加的角色。这时期“两性关系”成为人们忌讳的话题,作家普遍采取回避态度,从“两性关系”看待“十七年”革命女性将利于深入解读“政治话语讲述”年代中的女性形象。
-
论“十七年”文学中的性别、阶级与身体享乐
-
作者:
李蓉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身体享乐
性别与阶级
-
描述:
"十七年"文学在建构阶级与身体享乐的关系时,具有明显的政治预设性,而性别是参与这种建构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的性别来说,身体享乐所具有的批判指向可以在政治和道德之间滑动,追求享乐的男性其政治上的"反革命"是第一位的,道德问题则是第二位的;追求享乐的女性其道德问题是第一位的,政治上的"反革命"则是第二位的,由此形成了"十七年"文学性别参与阶级与身体享乐关系的叙事模式。不过,在性别因素的介入下,也产生了一些溢出上述叙述框架的"身体享乐"书写:因为与时代的距离,落后或者边缘的女性人物沉浸在个人欲望的世界中,身体享
-
政治·个人·性别——“十七年”女性文学的多元话语现象
-
作者:
李海燕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多元话语
女性文学
-
描述:
"十七年"文学中女作家在文学政治化体制的强制规训下普遍倾向于政治话语的阐述与表达,"十七年"女性文学因此呈现出强烈的政治化倾向。但女作家们的知识分子情结驱使她们选取知识分子题材、书写人情人性、传达批判精神,五四个人话语在她们的文本中不时闪现。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则驱使她们不自觉地选择日常题材、关注女性命运、聚焦情欲叙事,她们的文本因此呈现出相当的女性话语特征。于"十七年"女性文学而言,国家政治话语无疑处于叙述的中心,但个人话语、女性话语也在叙述的边缘发出自己的声音,"十七年"女性文学表现出多重话语纠缠的复杂
-
“十七年”女作家的女性叙事
-
作者:
姚松妹
来源:
宁波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女性意识
女性叙事
-
描述: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发展到“性别理论”的阶段和解构主义的兴起,重新挖掘长期被男性文化淹没的女性文化成了新潮一时的文学研究现象,这也包括对“十七年”(1949 -1966)文学的重审。从性别的角度对“十七年”时期的小说进行重新审视,也就打破了人们对“十七年”时期“男女平等”的虚构想象。在这个所谓没有性别差异的年代,性别原来是以另一种话语方式出现的,“女为男用”、“女性以男性为标准”等等,揭开了“十七年”时期“男女都一样”所蕴含的不平等性。笔者以“性别”作为分界,对“十七年”小说中的女性作家如何进行女性叙事进
-
论“十七年”文学中的雄强女性形象
-
作者:
刘宁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十七年”文学
雄强女性
爱情
平等
-
描述:
新中国建立之后,所有工作的重点是在生产领域解放妇女,这不仅为十七年文学诞生雄强女性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而且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妇女有幸在政府支持下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平等权利。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家庭的模式根深蒂固,所以雄强女性虽能驰骋社会各个领域,却不能改变无法别离家园的历史宿命。更有甚者,波澜壮阔的妇女解放运动带有性压抑的意味,于是,雄强女性只能让情爱的力比多臣服于革命的激情。
-
“十七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王烟生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汉卿》
形象的塑造
“十七年”文学
中国文学
社会主义
朱帘秀
十七年文学
林道静
女性形象
知识女性
-
描述:
十七年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十七年文学的特点是一致的。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坚贞不屈的女英雄、革命母亲、成长中的知识女性、舞台艺人等。这些女性形象尤其是革命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女性形象的尚欠丰富多样则是十七年文学的遗憾。
-
论“十七年”文学作品的女性意识
-
作者:
叶继群
来源: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学作品
男权文化
男权社会
妇女解放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女性的生存方式
十七年文学
女性形象塑造
女性意识觉醒
-
描述:
近些年不少研究当代文学的著作,几乎都是以对“十七年”文学的全面否定为前提的,研究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论著尤其如此。本文则反其道而行之,以大量的“十七年”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为例.论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争取妇女解放的人间正道,从而起到了为“十七年”文学中女性意识正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