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身体】搜索到相关结果 91 条
-
遮蔽与还原―解读《红高粱》与《棉花垛》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陈晓润
来源: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还原
身体
棉花垛
遮蔽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战争
-
描述:
通过对莫言的《红高粱》与铁凝的《棉花珠》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文章分析了《红高粱》中的“我奶奶”、“玲子”等女性形象对女性历史、女性身体、女性言说的遮蔽及《棉花垛》中的“乔”、“小臭子”等女性形象对历史女性的还原,辨析了不同性别作家作品中存在的鲜明的性别差异,以期促进女性主义的研究。
-
从绚烂到荒芜
-
作者:
何子英
来源:
长江文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遇
喷嚏
生活
欲望
身体
荒芜
女性形象
男人
小说
生命力
-
描述:
中国的小孩子,大约从记事开始,就免不了要与"狐狸精"相遇,夜晚不睡觉的时候,老奶奶的小狐狸精故事一定是最好的催眠曲;若是小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大人们往往也会使出杀手锏":再不听话,小心屋后林子里的狐狸精来把你捉走!"这招保管马上
-
遮蔽与还原——解读《红高粱》与《棉花垛》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陈晓润
来源: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还原
身体
棉花垛
遮蔽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战争
-
描述:
通过时莫言的《红高粱》与铁凝的《棉花垛》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文章分析了《红高粱》中的“我奶奶”、“玲子”等女性形象对女性历史、女性身体、女性言说的遮蔽及《棉花垛》中的“齐”、“小臭子”等女性形象时历史女性的还原,辨析了不同性别作家作品中存在的鲜明的性别差异,以期促进女性主义的研究。
-
重口味艺术:身体与情色
-
作者:
王晶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女性
女性艺术家
美人蕉
当代艺术
身体
口味
作品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丰乳肥臀
-
描述:
女性,是文学及各种艺术的血液,只不过,女性身体在两性眼中和画笔下有着不一样的风情。丰乳肥臀:女性缺席风头正劲的莫言,其代表作《丰乳肥臀》就是一部女性的史书。而当我们翻开西方美术史,翻阅浩瀚如烟的绘画
-
Lili以各种化身生活 在叶锦添的潜意识中
-
作者:
王琅
来源:
人物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每个人
生活
记忆
身体
作品
灰色
潜意识
女性形象
雕塑
-
描述:
在三影堂入口,有一张戴着墨镜的侧面女子肖像。尺寸巨大的海报放置在三影堂灰色的水泥墙外,在周围绿草的包围下格外扎眼。这便是叶锦添的摄影展《梦·渡·间》了。展厅中刻意营造了神秘的氛围,重金属风格的音乐让人有种眩晕感。没有标题的照片上,有面部特写,也有犹如电影般一帧一帧的片段,主角和海报上一样,全是Lili。
-
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性别身份的另类阐述
-
作者:
黄翊
来源:
画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作品
艺术作品
艺术家
双性同体
身体
性别身份
女性形象
符号化
中国当代艺术
性别角色
-
描述: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曾将"身体"归纳为三种:消费身体、肉体身体、符号身体。其中符号身体指的是人们在长期形成的审美意识中作为习惯定势的"意指"符号所共同构成的一个视觉符号或
-
消费社会中女性艺术的契机与困境
-
作者:
顾春花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女性视角
消费社会
当代中国
艺术作品
困境
身体
中国当代
艺术创作
女性形象
-
描述:
一、关于消费社会和女性艺术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开篇就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在当代中国,尽管有些学者矢口否认中国已进入消费社会,但依照美国理论家杰姆逊对消费社会的认
-
肉与灵:女艺术家自画像中艺术家的身体
-
作者:
王燕飞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画家
人体
女性艺术家
女性身份
自画像
身体
作品
贝克尔
女性形象
世纪初
-
描述:
导师推荐语本文是根据王燕飞2006年的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上半期西方女艺术家自画像》第四章第二节修订而成的。《20世纪上半期西方女艺术家自画像》以米歇尔.德赛都的战术理论为贯穿全文的
-
女性主义的迷思
-
作者:
叶希
来源:
明日风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偶像
女性主义者
五十年
成人
芭比
批评
女性解放运动
身体
女性形象
潮流
-
描述:
她是一代流行文化女神,她是女性主义者批判的对象,她把爱与恨集于一身,有人批评她把女性身体物化,亦有人奉她为潮流教母,她扬扬眉,把矛盾统一在身上,我行我素地当她爱扮靓的单身女郎。她是消费文化的产物,她是美国输出150个国家的塑料甜心——她就是芭比,她是一个传奇,横跨半世纪的传奇。
-
身体、语言、权利
-
作者:
刘明录
黄艺平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品特
语言
女性人物形象
身体
解读
权利
剧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刘明录黄艺平 引言 由于“揭露了日常闲谈中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被压迫者紧闭之心门”,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品特被称为荒诞派作家,他在早年创立了自己的“威胁喜剧”,接着又发展了具有特色的“记忆剧”,在他的创作后期,剧作中显示出来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厚,这就是他的“政治剧”。在品特的剧作中,通常存在着莫名的威胁,品特用他独特的才能展现出口头语言的细微差异,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语言的多层意义,各式各样的停顿及沉默。这就是所谓的“品特风格”。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