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艺术创作】搜索到相关结果 32 条
-
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中女性形象塑造衍变
-
作者:
李丽娜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角色塑造
艺术创作
女性形象
-
描述:
文章选取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中具有典型意义及重要影响的歌剧《白毛女》《江姐》《原野》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喜儿、江姐、金子3位典型女性角色性格特征的分析,阐述了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衍变的过程。
-
克里姆特与蒙克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的比较
-
作者:
谭卫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蒙克
生活经历
克里姆特
艺术创作
-
描述:
形象的表现方式,特别是两人相似的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都提供了可以进行比较的基础,本文主要对两人的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进行解读,这有利于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研究两者的创作个性和风格,进一步试图了解其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
-
宛如一床色彩斑斓的百衲被
-
作者:
周熙娜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颜色》
百衲被
艺术创作
传统文化
-
描述:
百衲被在多元化的美国有着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被视为是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遗产和艺术创作的形式。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就蕴含着“百衲被”般的魅力,集丰富的主题和多样的创作手法于一身,既有文学传承
-
论“珞珈三杰”创作中的外来影响——以1949年前作品为例
-
作者:
崔诗晨
来源:
同济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国文化
珞珈三杰
中国现代文学
艺术创作
-
描述:
本文以“珞珈三杰”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译作、研究论著和文学作品中寻绎她们对外国文化的选择与接受,特别是外国文化因素在其创作中呈现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并追溯这些异同背后的思想文化渊源。文章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概述“珞珈三杰”名称的由来及三人生平,综述目前有关“珞珈三杰”的研究状况,并总结了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正文分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归纳分析“珞珈三杰”的译作和涉外评价与研究论著的特点。本文认为三人最大的共同点是译介和评价对象,主要是十九、二十世纪英、法两国的文学思潮或作家
-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电影研究
-
作者:
王相辉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皮埃尔·梅尔维尔
让
故事
艺术创作
新浪潮
-
描述: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年代久远加之种族、语言、地理的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及其电影作品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内容非常之少,这些少量的研究多是对梅尔维尔及其作品浮光掠影的介绍,并不能全面与系统地分析创作者及其电影,这使得对于梅尔维尔的认识是模糊不清或者是偏执的。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原名让-皮埃尔·格伦巴赫,1917年10月20日生于法国巴黎,因为对法国电影的重大贡献而被尊称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之父。他曾经参加过抵抗运动和西班牙民主解放运动,并一度被关
-
三个银幕女性和社会主义中国的信仰表达
-
作者:
裴亚莉
来源:
“文学理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对话”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外国文化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三届研讨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银幕女性形象
社会主义中国
现实生活
艺术创作
信仰表达
-
描述:
群的信仰问题,其本身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那些被称之为封建迷信的“信仰”,将会被另一种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或说是共产主义信仰完全代替。在我们看来,社会主义乌托邦,也是关乎“另外一个世界”的想象,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真实经验在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双重显现。
-
对提香笔下女性形象的新阐释
-
作者:
玛丽·惠斯曼
丁宁
陈蕾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提香
画家
艺术作品
绘画艺术
艺术创作
艺术形式
女性形象
-
描述:
对提香笔下女性形象的新阐释
-
孤独的力量——记旅法华人女画家贺慕群
-
作者:
江梅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人画展
生活经历
艺术风格
贺慕群
旅法华人女画家
艺术创作
-
描述: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讨论女性与文学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书中说:伟大的头脑都是雌雄同体的。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那些真正称得上杰出、优秀、能进入经典的作品.其内在深处是必须超越性别而达至某种人类经验的普遍性的。
-
论《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高媛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战争与和平》
俄罗斯作家
女性思想
托尔斯泰
艺术创作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主要有娜塔莎、海伦、玛丽亚、索尼亚等。这些女性形象在一部作品中互相参照、互相映衬,共同展现了托尔斯泰对女性的审美理想。对女性的不同态度折射出了托尔斯泰的女性思想、女性观。内在美与外在美、智慧、生活方式、宗教感、婚恋观等方面的特点构成区分她们人格高下的标准。这五个方面对应着本文的五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论述《战争与和平》表现出来的托尔斯泰对女性美的观点,托尔斯泰推崇的女性美是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合一,对于外在美与内在美分
-
韩国偶像剧“30岁女主角”现象研究
-
作者:
鲁晓舟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30岁女主角
韩国偶像剧
受众
娱乐价值
艺术创作
女性角色塑造
-
描述:
韩剧在中国曾经火爆一时,精致的脸和唯美的场景曾长时间霸占着国内各家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挤压着中国本土电视剧的播出时间。随着限播政策的出炉,以及韩剧类型化叙事所造成的审美疲劳,“韩剧热”在中国逐渐退烧。但“韩流”的退去并不等于韩国电视剧在近几年没有发展,05年开始,一批30岁年龄段的姐姐级女主角开始登上韩剧舞台唱起了主角。 韩国偶像剧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想主体和表达主体,特别擅长女性角色的塑造,从传统温柔的家庭主妇到后来的“野蛮女友”,直至近年盛行的30岁剩女系列,其塑造的女性形象相当丰富。叙事内容方面,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