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戏曲创作】搜索到相关结果 12 条
-
时代交响中的生命壮歌:超性别视角下的黑龙江戏曲女性形象
-
作者:
朱雪艳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作品
男权中心
戏曲作品
古典戏曲
杨三姐告状
人类艺术
戏曲剧目
戏曲创作
性别视角
社会文化内涵
-
描述:
“从人类艺术的发展看,艺术作品总是钟情于两性世界,女性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永恒内容之一,并鲜明地折射出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内涵”。!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创造,经历了
-
怒放的生命——芗剧现代戏《生命》谈略
-
作者:
方李珍
来源:
福建艺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性主义
新女性形象
爱情至上
革命历史题材
女性题材
个性解放
戏曲创作
戏剧创作
人物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当下女性题材的戏曲创作(尤其是许多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为求新意),多赋予剧中的女主人公以“个性解放、爱情至上”的信条,突显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往往抽空或剔除了其责任与道义的担当和承载,个性主义远远凌驾于人性主义之上,使得刻意、着力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流于轻忽、空洞,而沦为虚伪的个性主义或女性主义。(或者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个
-
明末清初戏曲的女性书写与易代之思:以苏州派曲家李玉的传奇史剧为核心
-
作者:
马思聪
来源:
戏曲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深层文化
才子佳人戏
士风
苏州派
中国古典戏曲
女性叙事
温柔敦厚
戏曲创作
女性书写
叙事功能
-
描述:
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女性是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然而在明清"传奇十部九相思"的创作面貌下,以往学人讨论多集中在戏曲中"佳人"形象上。不过在生旦并重的传奇体制中,女性的叙事功能并不仅仅在内容情节上,局限于女性形象内涵的传统研究,并不能从性别书写的双向观照中发掘戏曲中女性的深层文化意蕴。尤其在明末清初的易代史剧中,女性殉节的复现和巾帼女杰的立异隐含有归有光所论的
-
崭新的价值取向-论戏曲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
作者:
何玉人
来源:
当代戏剧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价值
杨贵妃
新女性形象
伦理道德观念
戏曲创作
价值取向
美学意义
潘金莲
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
-
描述:
当代文学艺术的创作潮头,涌动着一股具有重要美学意义的热潮,这便是诸多艺术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在这股具有崭新美学价值趋向的热潮中,戏曲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如评剧《风流寡妇》、川剧《潘金莲》、豫剧《四女临凡》、秦腔《卓文君》、《漂来的媳妇》、华剧《杨贵妃》、蒲仙戏《节妇吟》等等。其实,在戏曲艺术中,通过写女性反映伦理道德观念,写民俗俚语之事,发忧国思愤之情,并不是新玩艺,那么,为什么要“老调重弹”,为什么又要再论一番,我以为,渗透在近年来戏曲创作本体中崭新的价值取向,使戏曲增添了新的审美内容及以往剧作中无法
-
抒写真情塑“香儿”
-
作者:
林克
来源:
广东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心
白居易
潮剧
艺术
归来
爱情
戏曲创作
现代
女性形象
石榴花
-
描述:
戏曲创作往往是借剧中的人与事,抒心灵之情、写是非之理。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人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认为艺术要感动人心,其根源是情。我写的现代潮剧《石榴花》(以下简称《石》剧),着重在情字上作文章,我认为,要让剧作感人,首先必须让戏中人物有情。上世纪30年代,常有青梅竹马的爱情因战争而破裂。留守在潮汕的女性,日日盼待情郎平安归来。《石》剧中的秀儿,就是这样的民妇
-
“世界的裂缝从诗人的心上通过”——大型戏曲《红雪》编后记
-
作者:
李小青
来源:
剧本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稳定性
红雪
戏曲作品
文化心理
悲剧人生
戏曲创作
女性形象
哈姆雷特
心理恐惧
剧作家
-
描述:
“世界的裂缝从诗人的心上通过”——大型戏曲《红雪》编后记
-
对古典戏曲创作中男权视角的反思
-
作者:
李祥林
来源:
四川戏剧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视角
男权社会
菲勒斯中心
文化视角
男权视角
古典戏曲
《西厢记》
戏曲创作
女性形象
中国女性
-
描述:
对古典戏曲创作中男权视角的反思●李祥林在古代中国,身处父权宗法制度控制下的女性作为他体,必须经过男性话语系统即父权制意识形态的整合才能被父权社会所容纳、认可。整合的结果,要么是女性以“不言”或其他曲折隐晦的方式来言说,要么是女性被嵌入男性话语系统以后...
-
漫谈'95戏曲创作
-
作者:
陈屹
来源:
戏剧艺术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性
弘扬民族文化
司马相如
戏曲现代戏
《曹操与杨修》
戏曲作品
评奖活动
戏曲创作
戏曲艺术
女性形象
-
描述:
教师的话 我院青年戏曲社同学在建社两周年的日子里,主办了首届黑松林杯’95戏曲文学奖评奖活动,向戏曲艺术家们传递当代青年的戏曲审美信息,展示出他们的热情、胆识和独立思考的良好素质。经过京、沪、宁等地传媒的报道,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鼓励。 促成这项活动的原因,是党中央关于弘扬民族文化的号召和院系领导的关怀,是老师和戏
-
植根传统 推陈出新:谈熊文祥戏曲创作
-
作者:
夏元明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结构
人性
创作题材
艺术风格
传统戏
戏曲创作
艺术审美
女性形象
熊文祥
-
描述:
熊文祥1972年开始涉足剧坛,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30多年来,他一共创作了几十个剧本,或晋京、或获奖,雅俗共赏。纵观熊文祥的戏曲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有三:一,仿旧不旧,旧故事新开掘;二,有浓厚的书卷气;三,结构流畅自然,云行云止。熊文祥的戏曲创作,有不少取材于传统戏,如《风尘奇女》取材于《绣襦记》,《思情记》取材于《张二
-
范正明戏曲创作论
-
作者:
乔瑜
来源:
艺海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突出贡献
赵五娘
新时代
传统戏
湘剧高腔
戏曲创作
女性形象
发展社会主义
琵琶
-
描述:
范正明先生出身黎团世家,数十载寒署春秋潜心艺术,在戏曲创作方面成果丰硕,可谓湖南剧界翘楚。尤其新时期以来,他坚持整理改编传统戏,为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戏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代表作《百花公主》、《琵琶记》(与彭俐侬合作)、《白兔记》(与谢让尧合作)屡获殊荣,原因在于:它们虽源自传统戏,却被作者灌注了新时代的艺术精神,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作了创造性的重构,因而明显地比原本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笔者现就这三个湘剧高腔剧本,对范正明的戏曲创作成就作一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