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毕飞宇创作论
作者: 银洁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欲望主题   创作题材   毕飞宇   女性形象  
描述: 作为近年来崛起势头极为迅速的一位年轻作家,毕飞宇以他丰厚的创作实绩在喧嚣热闹的新时期中国文坛独占一隅。凭藉着对终极意义的执著追求,对历史本质的追寻揭露,对人性深层的叩问探幽,对文化与文明的深沉思考,对诗性的坚守以及自然率性、朴实机智的文风,毕飞宇形成了极具个性魅力的艺术风格,并受到文学界和评论界日趋广泛的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毕飞宇其人其作的评论却多限于对他单篇作品的解读,尤其是集中在他的获奖作品如《青衣》、《玉米》等篇目上。因此,本文拟在对毕飞宇的文本进行细读的基础上,通过探讨其创作题材、主题、人物形
唐妓与晚唐诗歌创作
作者: 许颖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人文士   创作题材   艺术风格   唐妓   晚唐诗歌创作   诗歌体式  
描述: 唐代享乐之风盛行,唐代歌妓(以下简称“唐妓”)作为声色的载体,与唐代诗人交往频繁。本文把唐妓与诗人放在狎妓之风进一步强化的晚唐时期。主要考察唐妓在与诗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晚唐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全文主体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 唐妓略说 通过对“妓”及其它别称的追本溯源可以看出,“妓”主要是指以舞乐娱人为生的女子,唐妓亦然。与前代妓人相比,唐妓已经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社会群体,且呈现出分布广、人数多、综合素质高等特点。 第二章 唐妓与晚唐诗歌创作题材 晚唐重要诗人大多纵情狭邪之
现代小说“娼妓”题材的文化审美透析
作者: 刘宇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小说   创作题材   文化审美   娼妓文学   性别诗学   女性主义  
描述: 20世纪对于置身于中国的女性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了动荡与彷徨的时代,也是一个颠覆与重建的时代。文化各领域内部呈现分流、多元的状况和异质化的倾向。在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境遇中,女性以自己的方式调整和寻求着自我。她们一方面要按照历史的规范来造就自己,另一方面又被现实的处境撞得遍体鳞伤,女性承受着父权文化和女性自我设定的双重制约,因此她们在塑造与建构自我的同时,也在消解、分裂着自我。“娼妓”作为女性中的特殊群体,以独特的方式出现在男女作家的文本中。 “黑暗大陆既不黑暗也并非无法探索。”“娼妓”作为女性中的一个特殊群
《到灯塔去》:伍尔夫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付永超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夫   《到灯塔去》   创作倾向   女性世界   创作题材   女性主义视角   形象解读   男性社会   拉姆齐   创作方式  
描述: 《到灯塔去》出版于1927年,是伍尔夫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小说将意识流创作方式与女性主义视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笔触和对生命与内心世界的敏锐洞察力,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充满温情、关爱、坚忍而又充满诗意的女性世界。小说中有两位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与丽莉.布里斯库,将笔触集于女性与母亲是伍尔夫最主要的创作倾向与创作题材。从对拉姆齐夫人的一系列描述中可以发现,其生活原型就是伍尔夫的
论当代女性画家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
作者: 刘翠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革时期   创作题材   重要地位   现代美术史   美术创作   色彩运用   题材选择   作品   工笔重彩人物画   女性形象  
描述: 一创作题材的选择1949年至1976年间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题材的选择有了新的发展,并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在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女性画家作品。这些作品所具有的经典性,不仅反映了时代,而且代表了时代。例如,1953年姜燕创作的《考考妈妈》就是在当时新年画创作运动和改造中国画的背景下产生的。《考考妈妈》通过描绘北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学习场景,以亲切感人的手法反映了50年代初的"扫盲"运动。文革时期,工笔重彩人物画在题材选择上注重英雄人物的塑造,在人物的造型与场景的交待上,更加追求舞台化、夸
格威德(1861-1922)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生百科:阅读写作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创作灵感   艺术理想   历史时代   创作题材   文学题材   女性形象   19世纪末  
描述: 格威德是英国艺术史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其艺术理想以古希腊为基础,创作灵感主要源于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塑。他擅长描绘着古典服装、依靠在人理石上的女性形象。但其创作题材并不限于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也不是对历史时代的想象重构。他只描绘美丽的姑娘,她们神情姻静,相貌和身材中规中矩,既属于古代的雅典,也属于当时的伦敦。作品使用了许多19世纪末流行的艺术手法,即主题总是来自几经挖掘后的文学题材。
旧画新读——《考考妈妈》与《海岛姑娘》
作者: 徐虹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策略   《考考妈妈》   绘画赏析   艺术风格   创作题材   《海岛姑娘》   张晓非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Whatever in the past or in the current years,women always lived in the society circled around the male.In any case,they can't or may not completely cast off the patriarchal influence and would adjust themselve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patriarchy.So the stu
植根传统 推陈出新:谈熊文祥戏曲创作
作者: 夏元明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结构   人性   创作题材   艺术风格   传统戏   戏曲创作   艺术审美   女性形象   熊文祥  
描述: 熊文祥1972年开始涉足剧坛,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30多年来,他一共创作了几十个剧本,或晋京、或获奖,雅俗共赏。纵观熊文祥的戏曲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有三:一,仿旧不旧,旧故事新开掘;二,有浓厚的书卷气;三,结构流畅自然,云行云止。熊文祥的戏曲创作,有不少取材于传统戏,如《风尘奇女》取材于《绣襦记》,《思情记》取材于《张二
花的隐喻——岳海波作品印象
作者: 张荣东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连环画   诗性   创作技艺   人物造型   创作题材   岳海波   《七夕的传说》   隐喻手法   《孔子》   女性形象  
描述: 好的艺术总会蕴含着内在的诗性光芒,它们不是喧嚣的、躁动的,而往往以一种雪落无声的方式浸润我们的心灵,甚至,改变我们眼中的世界。岳海波早期的创作在技艺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画连环画《孔子》、《七夕的传说》等等,深得用线之妙,包括他后来的一些主题性创作,在人物造型及构图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在当时就有很多的效仿者,已具有了某种范本的意义。但真正使
《挽歌》的挽歌
作者: 李德纯   来源: 读书杂志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挽歌   创作道路   日本妇女   女作家   创作题材   质量   手法   主题   女性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  
描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接连涌现出众多卓有成就的女作家,尽管艺术质量、创作道路不同,但无不以女性特有的典雅清丽见长,工于刻画潜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温馨情愫,在创作题材、主题、手法乃至风格等方面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