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紫色》中西莉的认知与成长历程
作者: 国春玲   来源: 北方文学(中)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自我   姐妹情谊   身份认同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是一部经典女性文学作品。《紫色》(1982)核心叙述了女主人公西莉的蜕变历程:自我否定→自我发现→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表达→自我肯定。本文发现:通过“他者”话语,沃克塑造了一个在自身和“他者”(她的女朋友)的动态关系中成长的西莉形象。借助雅克·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本文作者主要分析了西莉从无意识客体渐变成有意识主体的过程。本文揭示了深陷男性囹固的黑人女性的艰难抗争过程。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双重女性话语
作者: 刘珍兰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他们眼望上苍》   自我   女性话语  
描述: 《他们眼望上苍》是被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誉为南方天才的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珍妮通过女性话语获得自我的过程。英美文学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是一部黑人女性文学的经典。文章试图解构珍妮的女性话语,认为它具有加强和削弱自我的双重性。
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永慧   高树博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权力   他者   郭沫若   女性形象   历史剧  
描述: 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延续早期的剧作以女性为主要对象的特点。其不同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些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上至身份高贵的王后、太妃,下至任人宰割的侍婢。第二,女性自身和他者之间存在一种对立情形。第三,女性或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或者完全被权力所同化,从而很难分辨其女性意识是否完整。总而言之,这些差异,一方面说明了作者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由于时代和社会思潮对郭沫若的影响,女性仍然不是本位的,而是功能性的,即郭沫若剧作中所呈现的女性意识的效度仍然是有限的。
从失语的“他者”到自我言说:以三个版本《画皮》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为例
作者: 陈闽璐   来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两性关系   他者   失语   女性形象  
描述: 电影艺术与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两性关系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电影艺术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本文力图通过对1966年鲍方导演的《画皮》,1993年胡金铨导演的《画皮之阴阳法王》,和2008年陈嘉上导演的《画皮》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探究不同时代的两性情感在电影中的痕迹和两性地位的细微变化。
好莱坞影片中的华裔女性形象
作者: 王璠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性   形象   他者   自我建构   好莱坞影片  
描述: 本文以不同时期好莱坞电影对华裔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以史为线,找出不同时期华裔女性形象的特点及其共性。发现虽然不同时期电影中的华裔女性形象各具特点,但是这些形象往往被贴上"他者"的标签。究其原因,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在"东方主义"影响下来建构华裔女性形象。本文揭示了这一权力关系,提倡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华裔女性形象的自我建构。
美国视野中的中国女性形象
作者: 赵坤   来源: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想象   他者   中国   女性形象  
描述: 及至二十世纪初,美国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反复之中,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作为美国视野中的他者,承载了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集体想象,是不断被言说和被创造的。中国女性则是他者之中的他者,其在美国作品中的形象被赋予了大量的理想化、欲望化的想象。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之中,中田女性形象本身就是充满矛盾冲突的,更毋论与现实相较,本文拟从模式化、套话化、符号化三个方面归纳这种想象的特征。
男性凝望下的女性:《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郝菲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欲望   厌女症   男性凝望   他者  
描述: 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菲茨杰拉德的经典著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女性形象,在男性视角中,女性受到男性的压迫和歧视,她们被迫成为父权制桎楛的对象和受害者,并深受厌女症和仇女症之苦.
缺损的“他者”:徐静蕾电影中的女性
作者: 骆鹏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缺损   非独立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拍摄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女性题材的影片,并且都是以影像的主角存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男性垄断镜像的传统。但是,尽管徐静蕾是一位女性导演,并且这两部电影也都是以女性为主角,以女性的独白来推进情节的发展,但其塑造的并不是真实的、完整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形象仍然是缺损的。
女性主义视角下《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命运
作者: 张金泉   李爱琳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社会性别   他者   野草在歌唱   女性主义  
描述: 英国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塑造了玛丽·特纳这一备受父权制社会压抑与束缚并最终走向疯狂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忽视、被压制的"他者"地位,并指明了成为独立女性是当代社会中仍处在弱势地位女性群体的唯一出路。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
作者: 王静   曹永俐   赵羽   来源: 文学教育(下)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份   后殖民女性主义   他者   失语   自我  
描述: 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以女性形象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描写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的成长过程,展现了华裔女性在面临白人统治的美国社会的多重压迫、身份被边缘化时为摆脱“他者”身份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努力。本文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作品中华裔女性的失语、双重“他者”身份以及重构自我身份的艰难过程,旨在通过身份重构这一过程来构建华裔女性勇士的新形象。
< 1 2 3 ... 11 12 13 ... 15 16 1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