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他者】搜索到相关结果 164 条
-
“我者”与“他者”
-
作者:
史敏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份
他者
自我
莫里森
-
描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里·莫里森已成为当今美国黑人文学的领军人物,在关注种族歧视的同时,作家开始审视性别问题给女性造成的身心创伤,并通过人物塑造、话语结构和多声部叙事探讨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和发展,力求超越他者与我者对抗的立场,解构白人权力话语的神话,摆脱黑人女性无言或失语状态,倡导一种交流对话和多元共生的文化话语观,代表了黑人女性文学的新走向。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y morrison, 1931- )已成为当今美国黑人文学的领军人物,她的小说题材全部取材
-
寻找光明的使者——试析西方女性主义作家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
作者:
纪颖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
女性意识
他者
女性主义
-
描述:
"独立"、"自由"是觉醒女性的渴求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她们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女性的理解,关注女性的命运.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剖析了一些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探寻她们对女性主义所做的贡献.女性要独立、自由、争取社会地位,男性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巩固自己的地位,二者间的斗争是不断的,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但不论是女性主义思想的不断强大,还是男权社会的坚不可摧,二者的和谐共处才是两性生存的美好前景,就现阶段而言,女性争取独立、自主、解放的进程还是任重道远的.
-
不可能的他者:列维纳斯与文学研究
-
作者:
冯冬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列维纳斯
他者
他性
绝境
-
描述:
自20世纪法国哲学的兴起,"他者"(Other/L’Autre)作为一个关键的视角,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女性研究、后殖民研究、族裔文学研究以及各类文化研究中。大写的"他者"似乎承担起了将一切"陌异性"(strangeness)聚集于自身的不可能的任务。然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许并不是在文本的符号游戏中指认出他者并批评文本再现他者的方式,而是反思关于他者的研究的预设条件,即他者可以被再现、言说并纳入批评的主题化(thematized)。本文从当代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关于他者的理论
-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流变影响
-
作者:
杨晓清
来源:
时代报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逐臣
他者
弃妇
女性
-
描述:
《诗经》中的弃妇诗可以说是后代弃妇文学的滥觞,而这一时期的弃妇则更多的是在“启蒙时代”。研究《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所展现的心态与原因,对于后世的文学研究和士人研究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本文即试图追溯弃妇诗的流变,概括其特点,并与西方的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对于弃妇诗的整体认识,进而阐发其现代意义。
-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的他者建构
-
作者:
黄荣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水围的夜与雾》
他者
弱势
合谋
-
描述: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视角,参照女性研究以及移民研究相关理论,解读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中男女主人公作为"他者"在电影塑造中的定型化处理,特别在对"他者"的放大想象定势中,主人公王晓玲和李森原型的片段重现,随着导演的视线剖析天水围灭门惨案的根源即社会的合谋,甚至在制度的左右下王晓玲也有加害自己的嫌疑。
-
女性文学的进化:从《简·爱》,《丹尼尔·德隆达》到《占有》
-
作者:
李宁
薛媛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
他者
女性文学
-
描述:
三部女性文学文本勾勒了女性从从属性的“他者”到独立的主体性的人的生成过程,也完成了女性从野兽(伯莎)—人蛇(格温德琳)—人(莫德)的进化历程,共同构成了一条女性抗争的历史长河。
-
“他者”之殇--从《觉醒》和《双鱼星座》看女性他者地位的变与不变
-
作者:
李昕
来源: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觉醒》
《双鱼星座》
女性主义
-
描述:
"他者"是客体、次要和从属的同义语,是波伏娃著名女性主义文论《第二性》的立论基础,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精准描述。《觉醒》和《双鱼星座》作为世界女性文学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在揭示女性"他者"地位方面,虽然存在表象上的差异,但本质的相似性和历史的承继性是不可否认的。社会进步中两性关系的改善毋庸质疑,然而,社会学数据支撑的文本分析表明,今日女性"他者"地位的本质,采取了更为隐性的形式,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斗争也更呈现新的复杂态势。
-
试论后殖民主义小说中女性角色的象征意义——以《黑暗之心》为例
-
作者:
韦红雁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希望
后殖民主义
他者
复杂性
-
描述:
女性角色和殖民化之间是一种有着天然联系的两个主题。一方面,由于她们的性别和身体特性影响,促使女性文学更倾向于生育能力、纯真、创造与自然的生活方向。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女性逐步成为原罪、阴险、邪恶与诱惑的始作俑者。在西方所创造的殖民地中,女性这种双重角色发生符合当地人的设想。本文主要从女性他者角色、角色复杂性及希望的象征三个角度对《黑暗之心》中女性角色的象征意义进行探析。
-
“我者”与“他者”:托尼·莫里森小说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
作者:
史敏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份
他者
自我
莫里森
-
描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里·莫里森已成为当今美国黑人文学的领军人物,在关注种族歧视的同时,作家开始审视性别问题给女性造成的身心创伤,并通过人物塑造、话语结构和多声部叙事探讨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和发展,力求超越他者与我者对抗的立场,解构白人权力话语的神话,摆脱黑人女性无言或失语状态,倡导一种交流对话和多元共生的文化话语观,代表了黑人女性文学的新走向。
-
《紫色》中西莉的认知与成长历程
-
作者:
国春玲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自我
姐妹情谊
身份认同
-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是一部经典女性文学作品。《紫色》(1982)核心叙述了女主人公西莉的蜕变历程:自我否定→自我发现→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表达→自我肯定。本文发现:通过“他者”话语,沃克塑造了一个在自身和“他者”(她的女朋友)的动态关系中成长的西莉形象。借助雅克?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本文作者主要分析了西莉从无意识客体渐变成有意识主体的过程。本文揭示了深陷男性囹圄的黑人女性的艰难抗争过程。
<
1
2
3
...
10
11
12
...
15
16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