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他者】搜索到相关结果 164 条
-
挣扎而扭曲的心魂:张爱玲作品中的“怨女”形象分析
-
作者:
孟丹青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怨女
主体
妇女解放
他者
女性主义
-
描述:
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张爱玲作品中的"怨女"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怨女产生的根源是男权中心社会长期压抑的结果。张爱玲塑造的"怨女"形象丰富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发展。《怨女》中"银娣"的不幸既是宗法制度与人性之恶合力扭杀的结果,更有其自身"性别史"上的根因。妇女解放不仅需要社会制度的保障,更需要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只有当女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独立之际,怨女才会消失。
-
奇卡纳文学中"他者"形象的改写策略——以格洛里亚·安扎杜尔和她的《边土:新梅斯蒂扎》为例
-
作者:
赵小庆
来源:
山东青年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奇卡纳
他者
奇卡诺
边缘
中心
-
描述:
奇卡纳文学是墨西哥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别称,她同奇卡诺文学一样是被"白人中心文学"边缘化的少数族裔文学,是建立在墨西哥裔美国人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之上.除了奇卡诺文学关注的种族命运、阶级压迫和传统问题外,奇卡纳文学关注更多的是性别歧视问题.以格洛里亚·安扎杜尔为代表的奇卡纳女性,通过争夺话语权、去中心化和边缘化、内在认同的方式来改写墨西哥裔美国女性在白人中心文化和墨西哥阿兹特克父权文化中的"他者"形象.
-
从“他者建构”到“自我言说”——论张爱玲对传统文学中怨女形象的改写
-
作者:
郭子涵
来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怨女
他者
自我
女性主义
差异性
-
描述:
以女性主义理论为依据,探究古今“怨女”形象塑造上的差异性,分析张爱玲笔下“怨女”形象塑造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的阶段性地位以及其产生的影响。
-
女性疾病与隐喻——以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三部短篇小说为例
-
作者:
顾广梅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诊断
女性病者
他者
疾病
隐喻
-
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中对女性疾病的想象,因其往往被用作道德修辞或文化修辞而成为隐喻式写作。对女性病者的病因、病灶、病相给出文化诊断和人性治疗,不仅可以探究女性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的部分真相,而且可以窥测和揭示女性文学某些重要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阿毛姑娘》、《小城三月》和《花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文本,提供了关于女性疾病与隐喻的丰富想象。
-
身体的隐喻:《画皮》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田右英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凝视
他者
身体
魔鬼
画皮
天使
-
描述:
由陈嘉上执导的2008版电影《画皮》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两大类:天使和魔鬼,两者都是男权话语凝视下的身体呈现。女性形象以身体的存在隐喻着男权文化的统治色彩和女性自我认同的焦虑。
-
论赤染晶子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新次元
-
作者:
王玉英
刘研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赤染晶子
他者
同一性
现实主义新次元
安妮日记
少女的告密
女性文学
-
描述:
2010年凭借《少女的告密》获得第143届日本芥川奖的赤染晶子,在以京都为背景创作的系列作品中,塑造了诸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在虚拟与现实的世界里,在"他者"与"同一性"的转化中成长与成熟。赤染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在"他者"和"我"的语言之间,在理论与创作之间,勇敢地面对现实,用拼搏的精神,战胜"他者",确立了"自我",改变着现实主义本身的次元。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树立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身体的隐喻
-
作者:
暂无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凝视
他者
身体
魔鬼
画皮
天使
-
描述:
由陈嘉上执导的2008版电影《画皮》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两大类:“天使”和“魔鬼”,两者都是男权话语凝视下的身体呈现。女性形象以身体的存在隐喻着男权文化的统治色彩和女性自我认同的焦虑。
-
威拉·凯瑟的女权主义思想倾向在《啊!拓荒者》中的体现
-
作者:
宋彦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倾向
边疆神话
女性神话
拓荒
他者
自我
-
描述:
本文运用女权主义和神话的文学理论来分析《啊!拓荒者》中的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在西部拓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女权特质。同时对比亚历山德拉和小说中的另一女性玛丽,以及作家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结合作家本身的生活经历来论证威拉.凯瑟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女权主义倾向。
-
从东方主义看《金锁记》的翻译
-
作者:
陈会琴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方主义
他者
意义明晰化
增译
《金锁记》
异化
-
描述:
东方主义是一门学科,东方总是作为一个与西方对立的"他者"形象出现。《金锁记》的英译本是张爱玲想打入英语主流世界的一个努力,表现了明显的东方主义色彩,译本中出现了异化、增译和意义明晰化等特点。但是张爱玲并没有成功,因为美国读者对她所创造的"他者"不感兴趣,她所确立的旧中国保守的女性形象激不起他们的窥视欲望。
-
虚构与想象——论谭恩美《灵感女孩》
-
作者:
杨媛
来源:
安徽文学(文教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他者
自我
谭恩美
女性
差异
-
描述:
谭恩美(Amy Tan 1952-)是美国华裔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被多位学者认为是探索中美文化关系的一个范本.本文将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分析其小说<灵感女孩>(The Hundred Secret Sensel952).谭恩美小说中的各神女性形象表达了她对移民后代存在状态的思考,并且她又将这种形象的塑造作为反观自身的参照.这些人物融合了作家时形象交叉、多重身份的重新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想象物,不论怎样,她们传达的是现实生活状态下的一种自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