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搜索到相关结果 109 条
-
自由恋爱与拒绝婚姻——20世纪20至40年代女性笔下的婚恋主题研究之一
-
作者:
王萌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恋主题
女性文学
自由恋爱
拒绝婚姻
-
描述:
20世纪20至40年代,女作家笔下的婚恋题材,常常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而对婚姻则表现出明显的拒绝和排斥.在她们看来爱情往往和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维护个体的尊严相提并论,凸现女性的主体意识.同时,她们又意识到婚姻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女性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在婚姻中两性不平等的关系没有被彻底改变之前,当女性还有可能沦为性工具和生育机器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女性为了事业而拒绝婚姻.在她们看来,只有事业的成功才能确保自己的人格独立.由于两性不平等的关系迄今为止也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女性批判和拒绝的声音此起彼
-
中世纪西欧女性写作与“双声”现象
-
作者:
王睿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世纪西欧
女性写作
双声
-
描述:
中世纪女性写作一直被视为文学史上的空寂之地。本文在重建“中世纪作者”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该时期女性写作相对寥落的原因,指出标准应用不当造成了中世纪女性文学成果的二次边缘化。本文进而分析了中世纪女性写作的多样化实践及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双声现象,指出“双声”作为男权压迫下的言说策略,为中世纪女性写作展现一种差异诗学提供了可能。
-
莎菲作为“Modern Girl”形象的特征与价值
-
作者:
王烨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莎菲形象
Girl
现代都市“颓废文明”
Modern
-
描述:
因为"越轨"的笔致与人物形象的"Modern Girl"姿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作品。在小说问世之初的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莎菲形象的理解与认识产生过分歧。新中国成立以后,莎菲被现代文学研究者与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研究者视为现代女性"叛逆"精神与追求"灵肉一致"爱情的典型,她身上具有的现代"Modern Girl"气息及其隐喻的社会姿态、文化性质却被遮掩与忽视。事实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对新文坛与现代文学史的独特贡献,是它象征着"Modern Girl"形象塑造的时代到来,隐喻
-
道德行为的情境模式与茨威格价值判断的迷误
-
作者:
王澄霞
来源: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行为
价值判断
文化反思
情境模式
-
描述:
茨威格的三篇小说反映出作家本人由于不了解道德行为的情境模式,导致他对道德行为的价值判断陷入迷误,并且对笔下那些在本能的情欲冲动支配下产生"出轨"行为的女性表现出太多的同情和赞赏.当代中国社会和女性文学中存在着类似不良倾向,对社会发展产生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
大学课程改革的女性主义批判
-
作者:
王珺
来源:
煤炭高等教育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课程改革
女性学
-
描述:
女性学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介入大学课程领域的新建树。女性主义学者希望通过建立以女性学课程为媒介的研究和教学机构,使被边缘化甚至隐形化的众多与女性有关的问题纳入课程体系,改变大学课程文化的男性权威形象,为女性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体,提供一个重要的知识基地和平台。
-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
-
作者:
王颖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秋文学
中国古代
中国文学史
诗词
伤春
悲秋意识
秋瑾
忧患意识
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
-
描述: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以拆字法将"愁"巧妙地阐释为"心上秋",显得十分有趣。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中国古代饱经忧患的文人悲秋情结的曲折反映。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历代文人就在这凛冽的秋气中徘徊、高歌或悲鸣。长久以来,悲秋与怀人伤别、羁旅飘零、悲士不遇等主题相联系,不仅外化成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而且内化到文人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一种深厚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与沉淀,即"悲秋情结"。
-
与张爱玲不期而遇
-
作者:
王羽
来源:
书城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罗兰
胶片
张爱玲
上海女作家
苏青
上海图书馆
四十年代
天地人
日报
女性文学
-
描述:
二○○四年九月,我有幸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陈子善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当陈师出奇瘦长的身影进入我这俨然"乡下人"的视线,我怎能不激动,《私语张爱玲》和《作别张爱玲》的编者,就在我眼前了。自高中时代开始的对张爱玲绵延不绝的痴迷,贯穿我整个高
-
为了双性和谐的人类美好理想―评赵树勤主编的《女性文化学》
-
作者:
王福湘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学
主编
理想
双性和谐
中国女性文学
新时期女性文学
女性文化
20世纪80年代初
-
描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文学以至女性文化的研究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研究者从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特征和几部有争议小说的评价问题起步,讨论各方都显得何等肤浅、狭窄和寂寞。现在,女性学已经形成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蔚为大观。从文学扩展到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文坛进入高校,对外适应全球化潮流,对内正深入底层妇女群众,其势方兴未艾,整体上可谓学贯中西而融会古今。新近出版的《女性文化学》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值得推荐。正如张首映所言,“女性主义批评也许是这个世纪惟一能延
-
刘松玉:把民族服装“绣”到卢浮宫
-
作者:
王春晖
来源:
东北之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民族企业
女企业家
刺绣
韩国
卢浮宫
女性学
民族服装
服装店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描述:
2006年3月,亚洲女性学会论坛在韩国召开,刘松玉作为吉林省唯一一个从事民族服装业的女企业家赴韩国参加了这个论坛。能够参加这个论坛是许多亚洲成功女性和知名女性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刘松玉却有幸参加了两届。在这两届论坛上,刘松玉侃侃而谈,她对民族服装和民族企业的思索以及提出的观点,引起了组委会的关注,与会人员不禁对这个来自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女企业家刮目相看。
-
俗世化与个人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多元化女性写作中的主流倾向
-
作者:
王传满
来源: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俗世化
个人化
女性写作
-
描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由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中心的转型,新型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处于这一大背景下的中国女性文学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九十年代,新写实主义的日常叙事和个人化的躯体写作,占据女性文学的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