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权主义与大众媒介(文摘)
-
作者:
初
雪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女权主义与大众媒介(文摘)
-
张爱玲对"第二性"生存困境之思考
-
作者:
郎学初
来源: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份
弱势群体
第二性
-
描述:
张爱玲以其独具的全新的角度对人性尤其是女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剖析,她为我们探索中国女性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形象性的史料,揭示了第二性成为弱势群体陷入困境的原因.张爱玲对第二性生存困境的思考,有其一定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为我们研究女性文化及女性文学拓宽了道路.
-
红尘深处的叹息:浅谈张爱玲的小说世界
-
作者:
郎学初
来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悲观气质
参差对照
传统意识
生命感悟
-
描述:
张爱玲在 40年代的上海文坛异军突起 ,为读者营造了一个色彩斑斓、意象纷繁的小说世界。她以“参差对照”的创作手法 ,描绘了破坏的时代中市民群体的畸形的家庭和情感 ,展示了女性深层的传统意识 ,为中国女性文学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
论王尔德喜剧中的失足女性
-
作者:
吴学平
夏腊初
来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喜剧
王尔德
家庭
女性
-
描述:
在喜剧创作中,王尔德刻画了欧林纳太太、阿布兹诺太太等失足女性的形象,通过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王尔德既迎合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强调女性在家庭中的义务与责任和家庭对女性的重要性,又质疑了当时对男女不同的双重道德标准,并以十分含蓄的方式重申了女性的最佳归宿———家庭。
-
难得潇洒的“游戏”
-
作者:
刘伏初
来源:
青年文学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作者
池莉
人物性格
游戏
中篇小说
女性形象
年龄层次
小人物
性格发展
-
描述:
严格说来,眉红不是玩“交换”游戏的高手,玩起来就有些捉襟见肘。与那个老谋深算的王先生一比,眉红就显出她那个年龄层次的稚嫩来。北京之行中,眉红似乎一下子长大了不少,在处处受到掣肘后,就成熟起来,主动玩起了这“游戏”,玩得圆熟老到,其功底不在王先生之下了。循着眉红这一主人公性格发展的轨迹,细看作者为我们切下的生活剖面,我认为,池莉的中篇小说《紫陌红尘》(载《青年文学》1993年第9期)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人生与社会的嚼味。作者笔下的眉红是一个对领导言必听计必从的小人物,或多或少有些逆来顺受的性格因子,是一个有些
-
无家可归的“提袋女士”
-
作者:
张素初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无家可归的“提袋女士”
-
《杨柳枝》作者为刘禹锡辨
-
作者:
初旭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人
史话
刘禹锡
全唐诗
春江
中国历代
中国女性文学
镜湖
二十年
笺释
-
描述:
《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收刘禹锡《杨柳枝》一首: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至今朝。此诗作者为谁?久存歧议。宋代成书的《丽情集》断为刘禹锡所作,而明代钟惺的《名媛诗归》则定为唐代镜湖妓刘采春之女周德华所作。明版周珽《删补唐诗选脈笺释会通评林》卷五十七也将此诗定为周德华作,诗后引杨慎语证明和评论说: 周德华,镜湖妓刘采春女也。《杨柳枝》词隐括白香山古诗为七言绝,而其妙思如此。现在,有许多人仍将该诗作者定为周德华。如谭正璧生先的《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周
-
从女神到神女:《扶桑》英译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变化
-
作者:
张初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英译
操纵理论
《扶桑》
严歌苓
-
描述:
严歌苓的小说 《扶桑》 由美国白人译者 史凯姗( 史凯姗( Cathy Silbe)翻译, 其英译 本 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 于 2001 年由美国商业出版社东方亥伯龙 (Hyperion East )出版,并于同年入围“洛杉矶时报 2001 年十大畅销书”之列,在美国相当畅销。通过对比严歌苓的原作和英译本,本人发现译本中存在大量删改现象 ,并最终对扶桑的女性形象塑造产生了影响 。本文以《扶桑》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勒菲弗尔所提出的赞助人
-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解构主义解读
-
作者:
初立娇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解构主义理论
重构
男性话语权
-
描述:
约翰·福尔斯是二十世纪英国重要的小说家,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他不仅代表着英国文学的转折点,更象征着西方文学批评的过渡。他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自1969年出版以来就因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成就,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赞誉。小说从20世纪的高度来反观19世纪维多利亚的英国社会,其艺术精髓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的彻底颠覆,更凸显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作为一部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其解构主义特征极其明显。本文拟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以小说文本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和萨拉的主体性对男性话语权的解构为切
-
20世纪20-40年代改良旗袍与上海社会
-
作者:
初艳萍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改良旗袍
消费文化
近代上海
符号
-
描述:
改良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上海社会的女装样式,至20世纪40年代末渐渐淡出当时妇女的日常穿着。改良旗袍成为近代上海妇女社会地位及时尚变化的历史记忆。清末,经过长期的统治与漫长的社会变迁,满族妇女的旗袍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代表上层高贵与典雅的服饰,这种符号化的服饰语言的形成是近代旗袍复兴中不容忽视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近代上海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为改良旗袍在上海复兴提供了条件。改良旗袍不仅是当时上海妇女的名片,也是上海风情流行的媒体。改良旗袍的出现迎合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妇女身份的重塑。20世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