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杂剧人物形象面部描写研究
-
作者:
初琪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分析
元杂剧
面部描写
人物形象
-
描述:
宋末元初,由于社会动荡等复杂的原因,文化主场的社会化民间化,时代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元代文学包括元杂剧具有明显的文化内蕴向社会下层位移的特征,出现奇特的艺术景观。本文在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现存70本较完整的元杂剧作品为基础,对它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一个视角的分析。这个视角就是由人物形象面部描写的角度研读元杂剧作品,注重文本的细读,归纳元杂剧中出现的各种人物面部描写的折次分布、具体事象以及其对应的人物身份和人物性格的关系;同时,运用民俗学、文献学的方法,对元杂剧人物面部描写反映
-
从德莱塞小说的女性形象看作者的自然主义观
-
作者:
薛初晴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西奥多·德莱塞在美国文学中占有独特地位。他首开先河,真实而有力地描写了进入垄断阶段的美国,形象展现了这个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弱肉强食的现象,揭示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描绘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人们尤其是妇女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剧。 在首先发表的两部重要小说《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中,德莱塞运用独特手法,成功塑造了两位出身贫民的妇女形象,并通过她们展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观点。他深受决定论的影响,认为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美国社会,人们容易受环境制约,是环境的奴隶,而妇女尤甚。她们常常在各种不可测、无法抗拒的
-
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性别视角探究
-
作者:
初雪燕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性同体
性别视角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性别
-
描述:
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者开始与其他理论结盟来攻击男性霸权文化,她们用社会性别来取代生理性别,认为是社会性别的差异导致女性的从属地位。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思潮相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性别视角——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也被引入翻译研究。女性主义及其翻译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对女性文学创作影响巨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译者,尤其是女性译者的性别意识的觉醒。自21世纪初开始,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关注日益增多,但是与西方相比,中国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起步比较晚,且
-
澳大利亚的妇女研究
-
作者:
马格里
王惠初
来源: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问题
妇女解放运动
妇女运动
女权主义
教育系统
澳大利亚
大学生
研究课程
国立大学
妇女研究
-
描述:
设立教授妇女研究的课程直接起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席卷许多国家的广泛而强大的妇女解放运动的任务。妇女运动以能力和影响程度上的差异为根据,力图改变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不同的民族之间、资本家和工人
-
毛泽东妇女观的体系和主要内容
-
作者:
肖浩辉
李吉初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产阶级
社会生产劳动
妇女解放
社会主义
妇女素质
中国妇女
妇女运动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
描述: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妇女观体系,这一体系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指导着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
-
我省妇女参政比例下降的反思(来自江苏省妇联六届五次执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
作者:
赵丽初
沈耘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我省妇女参政比例下降的反思(来自江苏省妇联六届五次执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
茅盾早期的妇女论
-
作者:
南云智
顾忠国
刘初霞
来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问题
新潮
作家
妇女解放
外国文学
妇女解放运动
妇女运动
茅盾
《小说月报》
沈雁冰
-
描述:
众所周知,《小说月报》从1920年1月起新辟小说新潮栏,茅盾是该专栏的编辑.他一边对《小说月报》实行改革,一边精力充沛地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倾力扶植写实文学.不过茅盾在这个时期还有一方面的活动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