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重新解读潘多拉之谜:贝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作者: 郑丽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理论   解放   女性形象   潘多拉神话  
描述: 贝娄作品中反映的女性形象一直为女权主义者所批判。如同希腊神话中宙斯创造的第一位女人潘多拉,美丽性感,邪恶狡诈,既对男性构成无法抗拒的诱惑,又对男性的个人生活和事业造成巨大的威胁。利用美国心理分析师波利.杨-艾森卓的性别理论,对潘多拉神话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通过解读潘多拉神话之谜,阐释隐藏在神话背后的本质,藉此分析贝娄四部作品《雨王亨德森》、《赫索格》、《洪堡的礼物》、《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女性形象,指出贝娄对女性形象的构建既是潘多拉神话的映射与隐喻,又反映了潘多拉从沉睡、苏醒到解放的整个过程。通过四部作
从墨西哥女性原型看桑德拉·西斯奈罗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作者: 李保杰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瓜达卢佩圣母   桑德拉·西斯奈罗斯   “哭泣的女人”   女性形象   玛琳琦  
描述: 在美国女作家桑德拉·西斯奈罗斯的小说中,墨西哥文化中的三个女性原型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们是哭泣的女人、玛琳琦和瓜达卢佩圣母。《芒果街上的房子》等三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反映出墨西哥裔美国女性的成长,她们起初被动地接受圣母代表的隐忍和慈爱,排斥哭泣的女人原型中所隐含的反抗。后来她们逐渐认识到圣母原型被男权社会利用来束缚女性的自我意识,最终摒弃其中的消极因素,通过语言、艺术等途径将哭泣的女人诠释为玛琳琦所代表的呐喊的女人。
性别叙事视阈中的新女性形象:重新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作者: 毛靖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读者性别身份   性别叙事   整体细读   话语权  
描述: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以丰富的叙事层次和声音塑造出神秘多变的女性形象萨拉。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话语与性别身份关联的研究和整体细读的方法,从性别叙事的角度重新解读萨拉的女性形象,分析福尔斯如何在男性叙事语境中还原一个从文化他者到独立主体的新女性形象,并借此窥探福尔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女性观。
尤金·奥尼尔早期的女性形象塑造
作者: 沈建青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神话   奥尼尔   早期创作   女性形象  
描述: 以奥尼尔早期作品为议题,探讨作者早期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问题和局限——早期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大都呈类型化、符号化和边缘化趋势,她们在剧中不是缺场就是陪衬,不是“害人精”就是“可怜虫”,而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大都单一刻板,缺乏真实性,即使是作家肯定的“牺牲型”女性形象也不例外,反映出作者狭隘的男权观念和视角。不过,把他早期作品放在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考察,可以看到一个弥漫性别偏见的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和渗透是难以避免的。
20世纪初叶中国虚无党小说及“虚无美人”译介风潮研究
作者: 罗列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翻译   虚无党小说   女性形象   女权话语  
描述: 在中国20世纪头十年间虚无党小说极为流行,其中那些机智英勇的俄罗斯"虚无美人"赢得了中国读者的特别青睐。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技巧和读者期待视角探讨了虚无党小说及"虚无美人"风行中国的原因。在当时打造新女性的各种女权话语中,"虚无美人"的译介积极参与了"女豪杰"话语的建构,翻译文学成为具有建构能力的话语化的文学叙事,在重塑异域他者的同时表达着对自我的想象和期待,成为中国20世纪初女权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灰姑娘”故事中人类共同的社会价值观
作者: 何肖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灰姑娘   社会价值观   男性   女性  
描述: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流传千年的各种版本的“灰姑娘”故事里 ,包含着人类建立在男权社会基础之上的共同的社会价值观。这一故事确立了男性权力的合法地位 ,规定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位置 ,并且为该社会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忍耐、顺从、以德报怨、安于天命的家庭妇女
女性的“本我”与男性的“超我”——论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
作者: 芮渝萍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我   超我   女性人物  
描述: 尤金·奥尼尔深受弗洛依德理论的影响 ,努力再现人物的内心欲望。同时 ,他的家庭经历和西方文学实践中的“厌女现象” ,作为一种西方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 ,也浸润于他的文学创作中。他以较多的笔墨刻画女性的“本我”和“自我” ;以较多的笔墨刻画男性的“自我”和“超我”。因此 ,奥剧中的女性人物普遍缺少男性人物那样的道德境界。
都柏林没有缪斯
作者: 胡向华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乔伊斯   《都柏林人》   女性人物  
描述: 《都柏林人》是现代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塑造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短篇故事集。在这部作品中,他把女性描写为都柏林社会丑陋的象征。女性在他的笔下是摧毁男人个性、自由和理想的力量,而男性则是理性和秩序的代表,文化和艺术的创造者。试图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分析《都柏林人》中的女性人物。
试论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审美共通性——以自传体小说《笼中鸟为何歌唱》为例
作者: 包丽丽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传体小说   妇女文学   审美共通性   女性主义  
描述: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一度忽略女性的个体差异以及妇女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这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也有一定影响。黑人女性文学的奠基作《笼中鸟为何歌唱》讲述个人经验,超越了“分离主义”的女性观,其审美价值具有普遍的交流意义。
日本战后女作家群体的形成及原因
作者: 郑宝香   俞贤淑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群   原因   女性文学  
描述: 战后,可以说是日本女作家辈出的鼎盛时期。女作家们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笔触发表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反映了那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为日本文学带来了一股清风。列举了战后女性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并论述了女作家群体形成的原因。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