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张洁小说《无字》的解读
作者: 邱燕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字   视角   女性主义  
描述: 小说《无字》是张洁的代表作品,该长篇小说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整部小说中构建了四个有亲缘关系的女性人物,包括外祖母墨荷,母亲叶莲子,女儿无为和外孙女禅月。这四个女性在她们的生命历程和婚姻轨迹中都扮演了不同的人生角色,而悲剧性的结局是朝向一致的。本文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这四个女人生命经验和婚姻轨迹的变故,揭示了中国女性婚姻悲剧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原理概述
作者: 刘宁元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妇女运动   妇女观  
描述: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妇女问题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角度解释女权低落的根源;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女性地位、作用的演变,演变的根本动因和基本规律;从人类解放阐明妇女解放的必然,论证妇女解放的条件、目的和性质,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女性的彻底解放提供理论武器。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文学探索分析
作者: 皮晓红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女性主义运动   “文化转向”   女性主义者   女权主义   20世纪80年代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传统翻译理论  
描述: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西方的妇女运动和女权主义浪潮,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译学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密切相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将翻译理论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一反传统的翻译观。女性主义者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将译文处于从属于原作,类似于传统观念里女性依附男性一样,翻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高校女性学课程建设的多元性推衍
作者: 葛延峰   秦红艳   来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女性学   高校  
描述: 高校女性学课程建设应实现核心课程与其他学科交叉综合,推动女性学课程向多层次、开放式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女性学课程的多元性推衍:女性学课程的本土文化性推衍、女性学课程的特定职业性推衍、女性学课程的人文审美性推衍及女性学课程的社会实践性推衍。
90年代女性文学中的性别意识
作者: 孙丽丽   来源: 品牌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隐性特征   女性写作   性别意识  
描述: 九十年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来自西方的女性理论对女性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经历迥异但又独立前卫的女作家们,首先开始自觉地用文字表达对现实女性生存态的关注和焦虑。作家们把过去遮遮掩掩的对女性生活、心理等的描写重新铺展在新社会的朝阳下,为她们寻找生存的空间和深入开掘女性的独特性,使她们的生命更精彩的延续、追求更完美的实现。
硝烟中的玫瑰——论杜拉斯和张爱玲之女性写作
作者: 谢雨利   黄薇澈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爱   杜拉斯   张爱玲   女性书写   战争  
描述: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张爱玲都是有着高度女性自觉意识的女性作家。杜、张两位独特的女性书写为她们各自赢得了众多的读者,也在女性文学史中涂抹上了不可磨灭的色彩。从描述角度分析两位女性作家的战争和情爱书写,能更好地理解两位作家的女性主义书写特质,也能更深刻体会女性主义书写所蕴含的力量。
当代文学女作家张洁性别意识的文化成因
作者: 陈新玲   来源: 青年时代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成因   当代文学   张洁   性别意识  
描述: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和权利关系的变化,在女性文学发展中,女性意识与历史现实的男性文本存在着必然联系,女性性别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通过系统阐述当代女性文学的基本发展过程以及主要面貌,分析社会的性格品格,透过当代文学女作家张洁,从而阐释女性意识的觉醒。
解读萧伯纳《卖花》中伊莉莎的人生困境
作者: 陈玲玲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萧伯纳   卖花女   戏剧文学   女性戏剧   文学作品   人生困境   文学形象   希金斯   女性主义   男权主义  
描述: 乔治·萧伯纳创作了非常多的戏剧类的文学作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有非常多的女性戏剧文学形象都是深入人心的,萧伯纳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社会,通过这些女性或者痛苦经历,或者抵抗的行为等,展现出尤为丰富的女性与社会的戏剧文学画卷。萧伯纳对于女性文学形象塑造方式,主要钟情于幽默和喜剧的路线。这一点充分表明了萧伯纳对于女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增强给予了思考,并且认同女性在社会环境当中具备了一定的贡献。在这些作品当中,萧伯纳创
寻找女性:左正尧创作说略
作者: 王林   来源: 中国陶艺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左正尧开始于八十年代中期的艺术创作,有一条主线就是描绘或塑造女性形象。其间他做过《天九地八》等陶艺装置和《流水账》纸本装置,取民间娱乐骨牌和单位报销票据为材料,本与女性无关,但以中国文化符号和生活习俗作为切入点、从传统与现实两方面寻找契机的表达方式,与其一贯的创作思路是一致的。八五时期的人物画借禅宗理义表达善与恶、人与佛、宗教与世俗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工笔画范畴。但艺术家通过抽离背景和缩减对象的手段,赋予画面以超现实性,比如《回归》,其造型形态与王广义、耿建翌当时作品同属一
以黑人女性和华裔女性为例分析美国少数族裔女性的边缘写作
作者: 王哲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性   黑人女性   边缘写作  
描述: 作为一门诞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艺术创作,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因独立于主流文化,而很少获得世人的瞩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后现代对于中心的解构才让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有机会获得较高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尤其是黑人女性和华裔女性的意识开始觉醒,并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处的边缘化的现状。并将边缘化写作转化成了自身的优势开始了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构建,并逐渐实现了多元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 1 2 3 ... 49 50 51 ... 243 244 24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