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拜厄特小说《占有》的福柯式解读
作者: 王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反抗   凝视   《占有》   规训   拜厄特   惩罚  
描述: A.S.拜厄特(1936-)是英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她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批评家。从第一部小说《太阳影子》(1964)出版至今,她先后推出29部作品,囊括27座文学奖项。拜厄特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持续关注。她的多部作品都以维多利亚时期为背景,如《占有》(1990),《天使与昆虫》(1992),《传记家的故事》(2000)等。其中,《占有》在1990年一经出版便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同年,拜厄特凭借这部迤逦磅礴且端庄典雅的作品一举斩获了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奖,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坛不可动摇
译者的选择与翻译批评—《苔蕾丝·德斯盖鲁》三译本研究
作者: 赵清曦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间性   翻译批评   贝尔曼   《苔蕾丝·德斯盖鲁》  
描述: 《苔蕾丝·德斯盖鲁》写于1927年,作者莫里亚克运用精湛别致的意识流手法塑造了苔蕾丝这样一个犹如“暗夜天使”般的经典女性形象。该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最佳小说之一,1981年在我国首度出现单行译本,此后引发了学界对莫里亚克小说的关注,有关莫氏创作手法、作品译介、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等研究风行一时。可以说,这些学术成果是翻译活动历史价值的体现。长期的翻译理论研究和无数的翻译实践经验向我们表明,对文学作品原文本的理解与阐释,往往不是一个译者能够一劳永逸地完成的,因此也永远没有唯一的翻译定本。《苔蕾丝·德斯盖
《薛刚反唐》故事文本研究——以胡仁·乌力格尔文本、汉文本为例
作者: 包撒仁其木格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仁·乌力格尔   文本比较   额尔敦吉如和胡尔奇   《薛刚反唐》  
描述: “薛刚反唐”是广泛流传于蒙汉地区的历史演义故事,主要讲述薛刚为代表的英雄先后保护庐陵王李显和太子李旦,最终挫败阴谋篡夺唐朝皇位的武则天及其残余势力,恢复李唐王朝的故事。汉文小说以《薛刚反唐传》(题“姑苏如莲居士编辑”)或《武则天改唐演义》《南唐演义全传》《异说南唐演义全传》《反唐女娲镜全传》等多种名目流传,蒙古族地区主要以胡尔奇(说书艺人)演唱的胡仁·乌力格尔形式广泛流传,是胡尔奇历代演唱的传统胡仁·乌力格尔之一。其中著名胡尔奇额尔敦吉如和演唱的67回《薛刚反唐》胡仁·乌力格尔和布仁巴雅尔胡尔奇演唱的42
巴赫金狂欢理论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
作者: 闫蕾蕾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双重化形象   狂欢行为   《所罗门之歌》   狂欢精神  
描述: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凭借其作品中意义深远的主题及独特的艺术造诣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坛。作为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被视为继《土生子》和《看不见的人》之后非裔美国文学的第三座里程碑。这部小说充斥着丰富的狂欢化色彩,而俄国思想家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研究这些狂欢化特征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视角。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颠覆了既定的社会和文化秩序,创造了一个狂欢化的世界,将黑人文化和黑人言语平等地带入主流社会,使非裔美国角色在狂欢世界中得到暂时的和平和平等
性别意识形态:《骆驼祥子》英译研究
作者: 苏天颖   来源: 江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意识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骆驼祥子》  
描述: “性别意识形态”是指维系男女不平等现象的社会信仰。本文从性别意识形态的视角,以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的英译为例,研究性别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骆驼祥子》堪称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典型,语言生动、活泼、幽默,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已成为该作品的代名词。自《骆驼祥子》的四个译本面世以来,研究者们对其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Evan King译本和施晓菁译本的对比研究,鲜见对另外两个译本的研究。以往的研究视角大多局限于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顺应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关联理论、阐释学、翻译伦理和勒佛维尔的文化改写理论等,主
萧红传记中的萧红形象塑造论
作者: 马媛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真实性   形象塑造   虚构性   萧红   传记文学  
描述: 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有才华、有个性的女作家,在其仅有的31年生命历程和不足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其所创作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商市街》《桥》《跋涉》等一批优秀的作品,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2年萧红逝世以后,文学界一些文人、作家以及萧红生前的友人通过为萧红作传的方式来纪念她,从1947年出版的骆宾基所著的《萧红小传》开始,萧红传记创作成为一种文学现象,由此也出现了一批对于萧红传记文本批评研究的著述。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一直到当下,在近70年的沧桑历史
《红楼梦》服饰色彩分析与应用
作者: 谢芳倩   来源: 山东艺术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红楼梦   色彩   服饰   应用  
描述: 以《红楼梦》中十二个主要女性人物: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元春、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李纨、秦可卿、巧姐、妙玉为研究对象,对其服饰色彩与人物性格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一套能够代表《红楼梦》人物服饰特点的色彩体系。不同的服饰色彩能够表现出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按照性格的主次将提炼出来的色彩重新进行搭配,然后通过古代服饰的外形将色彩体现出来,每种颜色所占比例就代表了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十二个人物就有十二套配色,每套配色都有一个主要色彩,让人看到第一眼就能感受出这个人物的突出性格。通过分
从《血染的季节》看布林克的政治观
作者: 吴树然   来源: 江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安德烈·布林克   女性观   种族观   《血染的季节》   政治体系  
描述: 南非著名作家安德烈·布林克文风简洁明了,作品内涵丰富,备受国内外学界推崇。他的现实主义力作《血染的季节》以20世纪70年代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为背景,讲述了白人教师本一步步卷入黑人戈登的死亡事件,试图查清其真相,却在关键时刻出车祸死亡的故事。本文借助文化批评理论,结合文本细读,分析布林克对南非政治体系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看法,探讨他对南非种族问题和女性问题的立场,从而全面揭示其政治观。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布林克的生平、文学成就、作品的故事情节,国内外有关作家及作品的研究动态,文化批评理论概述和论
论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集《逃离》的叙事策略
作者: 杨静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模式   加拿大文学   小说创作   艾丽丝·门罗   《逃离》  
描述: 艾丽丝·门罗(1931-)享有“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盛誉。其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目前已经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14部。门罗的小说多以加拿大的乡村小镇为背景,关注小镇人们的生活日常,尤其是女性在面对个人成长、婚姻家庭及生活困境时的心路历程。2004年出版的《逃离》是她的最负盛名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获得了加拿大吉勒文学奖,门罗的叙事手法灵巧多样,叙事时间维度跳跃,叙事视角多样灵活,人物话语多变,为读者带来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尝试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叙事策略,来展现门罗丰富细腻的情感层次,剖析她为呈现
从卢卡奇文学现实主义视野看伊迪斯·华顿《纯真年代》里阶级、性别和消费方式的矛盾冲突
作者: 薛文慧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纯真年代》   伊迪丝?华顿   乔治?卢卡奇   文学现实主义  
描述: 伊迪丝·华顿(1862-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美国女作家之一。写于1920年的《纯真年代》获得了普利策奖,小说作者以纽兰·阿切尔和爱伦?奥兰斯卡之间不被世俗接受的爱情为主线,刻画了权势家庭的社会习俗、道德价值与行为方式,描述了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独特个性与明显特点。小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文学文本对19世纪末的美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研究。本论文采用著名的西方马克思批评家卢卡奇的文学现实主义理论,聚焦《纯真年代》里反映的19世纪末纽约社会等级、性别与消费方式的矛盾冲突。首先介绍卢卡
< 1 2 3 ... 147 148 149 15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