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从女性叙事学角度分析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以《生死场》为例
作者: 孙楠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葛浩文   翻译策略   《生死场》英译本  
描述: 2012年,一名来自中国的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在此后的两年间,莫言的获奖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莫言获奖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肯定。而这其中,担当莫言作品的翻译家们功不可没。莫言曾经指出:“翻译的工作特别重要,我之所以获得诺奖,离不开各国翻译者的创造性工作。”莫言大多数作品的英文版都是由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先生所译。葛浩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翻译萧红的作品。迄今,他共翻译出版了50余部小说,对中国现
从阐释学视角探讨《呼兰河传》英译本译者主体性发挥
作者: 刘璐天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斯坦纳   葛浩文   阐释学   《呼兰河传》  
描述: 论文用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了萧红著《呼兰河传》的葛浩文英译本,旨在通过斯坦纳阐释翻译四步模式中的“信任”“进攻”“吸收”“补偿”评析译者在译本中的主体性发挥程度。论文首先介绍了阐释学翻译观。阐释学聚焦于语言与意义,认为“理解即是翻译”,在翻译讨论中的核心问题是视域融合,即文本视域与读者视域、文本视域与译者视域的融合。该理论代表人物斯坦纳认为:翻译行为从阐释学角度分析可分为四个步骤,即:信任,相信所翻译内容的意义和文本的可解释性;进攻,将原语看作“俘虏”,将之掳掠回家;吸收,译者在提起原文意义后,吸收的程度会
孟姜女的重构:苏童《碧奴》:英译本中女性形象的变形研究
作者: 朱寅竹   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变形   碧奴   孟姜女   翻译   葛浩文   改写  
描述: 《碧奴》是中国当代作家苏童对中国古代孟姜女传说的重述,这也是中国作家参与世界性出版项目“重述神话”出炉的第一本小说,其英译本随后由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葛浩文教授译出,于翌年发行。神话的重述,也看作是对古老文明的重构,这本书无疑是代表着中国文化形象走向世界,其中更是突出了孟姜女这一中国女性形象于世界舞台之上,虽然国内学者对中文小说进行了认真剖析,然而该书的译本及其翻译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以安德烈·列费维尔提出的“翻译即是改写”之构想为主要理论基础,来探讨葛浩文的《碧奴》译本中所产生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