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被“淹没”的他者:《都柏林人》中女性角色分析
作者: 万欢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社会   处境   女性气质   内在性   女性他者  
描述: 共有十五个短篇小说,是詹姆斯·乔伊斯塑造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也是英国短篇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当时爱尔兰的历史和环境的局限性,乔伊斯不可避免地将女性呈现为他者,为此不少批评家把他指责为厌女症者。在以男性利益为标准的强大父系社会中,男性占绝对的主体地位,而女性则不可避免地沦为他者。根据存在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提出的他者理论,即女性的劣势屈从地位不是由于生理差异而是由于文化造成的,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女性他者地位的形成原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被“淹没”已久的人群。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乔
窥视快感与男性目光:从心理学分析《后窗》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冯丽   来源: 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主人公   男权社会   镜像理论   男性权力   窥视癖   女性形象   心理学分析   快感  
描述: 运用马尔维的窥视癖理论,并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对艾弗瑞德·西奇柯克的电影《后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电影中女性的形象常常被视为男主人公及男性观众的窥视对象,以满足他们的男性权力及性幻想。因此要颠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扭曲的形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男权秩序中挣扎的女性类型
作者: 贾浅浅   张晓倩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现实存在   女性价值   社会秩序   文化秩序   贾平凹   男权秩序   男性文本   女性形象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贾平凹的探索历程中,女性这一社会群体是其不能回避的现实存在。研究女性在男权社会秩序中的现状,一方面要"内省"式的分析女作家的女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内涵,另一方面,女性在男性文本中的
从娜拉与阿尔文太太看易卜生的妇女观
作者: 王永奇   来源: 四川戏剧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问题剧   玩偶之家   男权社会   父权社会   娜拉   贤妻良母   阿尔文   女性形象   妇女观   易卜生  
描述: 挪威伟大的戏剧家、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以一系列著名的社会问题剧奠定了他在西方戏剧史上的地位。在以处理婚姻家庭问题为主题的社会问题剧中,《玩偶之家》和《群鬼》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玩偶之家》中,易卜生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与独立、勇敢抛弃家庭和丈夫的女性形象——娜拉;在《群鬼》中,易卜生塑造了被囚禁在家庭牢笼之中的女性形象——阿尔文太太。
迷失于想象界与象征界
作者: 邓瑶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   男权社会   自我意识   父权社会   女性身份   镜像阶段   象征界   女性角色   认同   女性形象  
描述: 作为女性文学史上最早的代表作之一,《觉醒》被视为美国女性运动的里程碑,它使女性地位与女性生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努力挣脱男权社会下被制度化的女性角色,去寻求自我意识和精神释放的新女性。女主人公爱德娜自我意识的复苏,实质上是她在代表父权社会的象征界中寻求女性自我身份与认同的过程。她徘徊于想象界与象征界的心理历程,彰显了矛盾的女性心理与存在的女性需求,同时也展示了女性在代表理性的象征界中寻求想象界中女性自我的无奈与宿命。 一、想象界:女性的存在自我 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是拉康关于主体理
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人生
作者: 陈健   昌杰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方法   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   女主人公   男权社会   平行比较   传统道德   民族文学   苔丝   小说  
描述: 平行比较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平行比较方法提倡文学跨国“共时性”研究,即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杰出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十六岁时被亚雷诱奸,后因失贞被丈夫抛弃,最终因杀死亚雷而被处死的悲剧故事。苔丝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突出的女性形象之一。《我在霞村的时候》是我国著
网络娱乐新闻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以娱乐新闻为例
作者: 于惠淑   解娜   来源: 青年记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性别歧视   娱乐新闻   受众   网络媒体   女性报道   媒体报道   女性形象   主导地位   男性  
描述: 在互联网上,女性图片铺天盖地,网络的特性使其成为传播女性内容的主要媒体。从媒体报道来看,对女性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娱乐新闻。娱乐新闻中,媒体把女性过多地塑造成物质化、欲望化的形象。在男权社会里,网络媒体成为满足男性对女性的偷窥欲和消遣
女性文学的道德力量与文学的社会学道义问题
作者: 蒋济永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男权社会   道德力量   社会道义   文学创作   社会学   女性文学   女性运动  
描述: 本组笔谈是本刊2009年第六期相同主题笔谈的续篇,起于2010年6月30日的相同主题的又一次跨学科论坛活动。这次研讨学者们就性别公正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不同学科还在各自研究领域以性别视角讨论
从格温的《颁奖》看女性的崛起
作者: 向兰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教授   女子学校   男女性别   诗歌   女权运动   社会地位   澳大利亚   女性文学   男性  
描述: 自有文明史以来,男权优势一直左右着历史的发展,女性则受歧视。古代哲人孔子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1]苏格拉底认为
《萨勒姆的女巫》中的男权主义
作者: 孙畅   来源: 剧作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米勒   伊丽莎白   时代背景   麦卡锡主义   阿瑟·   男性文化   男权社会   洛克   女性形象   男权主义   女性人物  
描述: 《萨勒姆的女巫》(以下简称《萨》剧)是继《推销员之死》后阿瑟·米勒的又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力作。该剧于1953年首演于纽约马丁·贝克剧院,获得安东纳特·佩瑞奖。在当时麦卡锡主义迫害猖獗的时代背景下,米勒以此剧借古喻今,试图通过从普通人身上发掘出真、善、美的道德规范,来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唤起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把人们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