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女性报纸的性别话语建构及内在冲突
作者: 张桂芳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报纸   消费主义   性别话语   女性人物  
描述: 女性报纸为了突出自己的性别特色,在四个层面试图建构具有女性特质的性别话语:其一,色彩、版式的女性气质;其二,大量的女性人物报道;其三,以女性需求为目标的内容设置;其四,女性视角与女性话语方式.在具体策略上则注重性别化运作,颠覆男女"看"与"被看"的关系,突出女性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责任感,用女性专家的声音纠正弱势女性的刻板形象.尽管女性报纸努力建构统一的女性话语体系,但女性主义、男权意识与消费主义的纠结,导致其话语内部仍然存在着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是女性报纸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清末报刊与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以兴女学为例
作者: 郑勋   来源: 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冲突   清末报刊   新女性   性别话语  
描述: 文章从性别视角对清末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进行考察,展示知识分子在报刊媒体上表述兴女学的话语,探讨话语如何构想"新女性"。研究发现,清末知识分子在报刊呈现妇女解放话语的立论基点是儒家伦理观,而儒学恰恰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故性别话语出现内在冲突。
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性文学从小说到电影的思考
作者: 朱菊香   来源: 江淮论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与电影   女性文学   女性主体性   性别话语  
描述: 女性文学在从小说到电影中,性别视角的转换导致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作家从女性视角叙事,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话语;男导演从男性视角出发,剔除原著的女性主义倾向,彰显男性中心意识、美化男性形象。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两性应该在平等对视的空间里交流对话。
从池莉《她的城》谈女性写作的新走向——女性文学教学札记
作者: 王叶青   来源: 荆楚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姐妹之邦   女性写作   日常生活   性别话语  
描述: 池莉《她的城》以广阔的生活场景、清醒的性别意识和深刻的反思力度呈现了女性写作一个新的书写时代。种种迹象表明,女性写作正以平静而从容的姿态,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重叙姐妹之邦,探寻双性对话,获得性别身份认同,努力构建全新的性别话语,从而在实现女性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生命的丰富多彩,思考人的全面解放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惊险与惊艳的辩证法:从傅葆石的《灰色上海》说起
作者: 余夏云   来源: 社会科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通俗传统   《灰色上海》   性别话语  
描述: 傅葆石的著作《灰色上海》以"隐、忠、降"的三分模式探讨了沦陷时期上海文人的不同反应,揭示了过去"非黑即白"思路下种种视而不见的幽微面目。全书立足于跨学科的立场,尝试将文人的种种抉择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而非一系列静止的结果。当然,这种三分模式的问题在于它仍然立定男性精英的话语立场,每每对女性及其可能性置若罔闻,同时对大众的战时反应也有所轻忽。尽管傅葆石一再提醒沦陷区作为军事侵占的后果,其不可避免地在地理上成为一个孤立的存在,但就文化和社会关系而言,其仍然是"自由"中国的一部分。不过,在此连续的传统和周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传记文学
作者: 郭玉真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盖斯凯尔   茨威格   性别   女性认同   性别话语  
描述: 19世纪至20世纪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出现和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深入发展到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时候,性别研究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由此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本论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两个书写女性的传记文本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男女两性在创作风格、性别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部传记分别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断头艳后》和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夏洛蒂·勃朗特传》。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认识角度出发向读者展示了两位不同性别的作家在传记中所呈现的文学面貌,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探讨茨威格和盖斯凯尔夫人
艾丽斯·沃克小说创作文化心理研究
作者: 周仕益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说研究   文化心理   无意识   艾丽斯·沃克   性别话语  
描述: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现实主义女作家,创立了“妇女主义”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自己探讨美国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尤其是黑人妇女和世界妇女问题的理论依据。艾丽斯·沃克用文学表达她的妇女主义思想,让她的妇女主义思想渗透到创作意识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蕴。她的作品内容涉及主题广博,从早期对种族生存的关注转入对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坏境的关注。她的妇女主义思想对20世纪80年代的黑人妇女运动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起到积极作用,对她的小说创作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她在创作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和她的妇女主义思想形成
种族·性别·文学的百纳被:论爱丽斯·沃克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
作者: 刘艳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父亲形象   后现代叙事   爱丽斯·沃克   性别话语  
描述: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群体的崛起是20世纪国际文坛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爱丽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本文选择她的长篇小说力作《父亲微笑之光》(1998)为论析对象,借用西方女性主义“百纳被”的隐喻,分别侧重从种族、性别和文学审美三个视角揭示其丰富复杂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评述爱丽丝·沃克与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关联性,梳理国内外关于沃克小说《父亲微笑之光》的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研究的思路,角度与论旨。正文包括三章的相关
浮出翻译史地表:性别视角下新时期以来英美女作家作品翻译研究
作者: 李红玉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英美女作家作品   翻译   性别视角   翻译史   性别意识   性别话语  
描述: 翻译史中活跃着的各种性别因素曾一直为人们所忽略。在性别视角下,这些因素纷纷浮出翻译史地表。在国外,性别视角下的翻译史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国内相关研究则刚刚起步,研究亟待深入。本研究从性别视角出发,以中国大陆新时期以来英美女作家作品的翻译为研究对象,采取定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的方法,考察了新时期以来特定社会、历史语境,尤其是性别话语语境下,英美女作家作品的翻译情况,探究了英美女作家作品翻译中性别意识的体现。序言部分梳理了国外性别视角下翻译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和我国此方面研究的滞后,介绍了目前对新时期以来英美女作
跨越文化和性别的鸿沟
作者: 周乐诗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男女平等主义   新时期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   批评家   后结构主义   女性文学   女权主义运动   性别话语  
描述: 跨越文化和性别的鸿沟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