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惠州学院学报】搜索到相关结果 4 条
-
“延安道路”中的女性角色冲突——以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为中心(1939-1942)
-
作者:
黄曼旖
来源:
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延安道路”
革命
丁玲
女性
-
描述:
"延安道路"包括了前线战争和陕甘宁边区基层建设。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继续关注和思考女性问题,同时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她在创作中讨论了延安女性参与革命的困境,尝试提出解决性别问题的一种出路——"新人"再造。其小说中女性形象较少具有性别特征的外貌描写,个体的"失贞"象征国家沦陷。丁玲在女性主体意识和国家叙述之间的纠结,造成女性、知识人、革命者三重身份认可度的消长,最终对女性角色冲突的讨论落脚于政治问题,完成了思想上的自我改造。
-
论《午夜之子》的女性书写
-
作者:
林苑
来源:
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萨尔曼·拉什迪
父权焦虑
女性权利
妖魔化
《午夜之子》
-
描述:
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午夜之子》展现了后殖民女性的书写,斯皮瓦克的性别理论有助于建构作品的女性身份。分析《午夜之子》中女性的话语权、女性形象的妖魔化及女性的不忠,展现作品中性别权利的颠覆和殖民霸权逻辑背后的父权焦虑,进而深刻批判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
清末报刊与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以兴女学为例
-
作者:
郑勋
来源:
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冲突
清末报刊
新女性
性别话语
-
描述:
文章从性别视角对清末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进行考察,展示知识分子在报刊媒体上表述兴女学的话语,探讨话语如何构想"新女性"。研究发现,清末知识分子在报刊呈现妇女解放话语的立论基点是儒家伦理观,而儒学恰恰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故性别话语出现内在冲突。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江妇运的发展和原因探析1
-
作者:
陈政禹
来源:
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解放
妇女运动
东江妇女
-
描述:
20世纪中共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场革命也给东江妇女带来了新的生存方式与发展前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在深入了解东江妇女所受苦难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引导东江妇女通过参加革命的方式来获得自身的解放,将妇女运动和农民运动相结合,注重对妇女切身利益的维护,并大力培养妇女干部,使得东江妇女运动成绩斐然,东江妇女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