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关锦鹏电影的女性主义分析
作者: 凌菁   邓发   来源: 今传媒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策略   欲望客体   女性话语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关锦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女性他者角色,建构了一个个独立、勇敢而又有鲜明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群体,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关锦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关锦鹏电影叙事中的女性主义策略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并分析关锦鹏电影中女性主义存在的困境。
犹太女性的知识及历史主体性重建——论《普特梅瑟与赞西比》对泥人文本的女性主义改写
作者: 孙鲁瑶   来源: 国外文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普特梅瑟与赞西比》   泥人叙事   历史   女性话语   知识  
描述: 作为一种女性书写策略,戏拟是女性作家解构男性话语模式、重建女性表征的有效途径。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欧芝克的短篇小说《普特梅瑟与赞西比》通过挪用和改写男性犹太泥人文本的方式书写女性泥人故事,她塑造的求取知识和参与历史的犹太女性形象打破了犹太泥人传说中男性对犹太知识和历史的垄断,使犹太女性重获话语权。欧芝克的女性泥人故事一方面具有典型的犹太民族特质,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当的普适价值,两者共同深化了新泥人叙事的性别意义,表达了两性共享知识、言说历史,平等参与话语建构的愿景。
《妇女杂志》与中国现代女性话语转换——从主编更迭的角度考察
作者: 王鑫   来源: 中国出版史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杜就田   王蕴章   章锡琛   女性话语   妇女杂志  
描述: 本文将民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女性刊物《妇女杂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杂志主编更迭形成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取向和特征进行分析,呈现1915—1931年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流变,和媒介如何通过女性话语回应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变迁,以及《妇女杂志》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重构女性社会图景的重要意义,并在矛盾中找到女性解放自身的力量。
女性话语·国族寓言·华人文化英雄——从文化研究视角重读当代华语经典《桑青与桃红》
作者: 朱立立   来源: 台湾研究集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人文化英雄   离散书写   女性话语   国族寓言   身份认同  
描述: 本文从文化研究视角重读旅美台湾作家聂华苓的华语经典小说《桑青与桃红》。认为此作的离散书写和女性话语方式在华语文学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作品叙述了20世纪华人个体的流离创伤体验,同时拥有国族寓言的反思视域,以人物的历史遭际和人格分裂隐喻从抗战到冷战时期的华人离散境遇和文化政治。女性形象桑青/桃红具有华人文化英雄意味。
女性主义思潮中的伍尔芙
作者: 胡严艳   来源: 贺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芙   女性话语   女性文学传统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女权主义思潮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虽有继承性,但更重要的是她的开拓性。她敏锐地意识到男性作家存在歪曲女性形象的现象,并提倡女性应该寻找自己的文学传统,建构女性自己的话语,而这三点仍是当代女性主义者争论的焦点。可以说,伍尔芙是女性主义的先驱者,其思想和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几乎是一脉相承。
男性本位的修补与颠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车晓勤   来源: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符号   颠覆   女性话语   修补   男性本位  
描述: 人类有阶级社会以来 ,关于女性的话语就是以男性本位为规范的女性话语。由于男权本位的规范 ,男性作家在建构女性形象时 ,必然会以男权本位的规范来建构 ;而女性作家则在建构女性形象时 ,必然会对男权本位规范下的女性话语进行颠覆。这种在建构女性形象时所表现出的对男权本位的修补与颠覆 ,已形成了鲜明的对垒阵式。
女性话语的力量:《同命人审案》的女性主义文体学分析
作者: 张平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及物性选择   女性话语   交流风格   隐喻  
描述: 苏珊·格拉斯佩尔的短篇小说《同命人审案》(AJuryofHerPeers)是研究女性话语的典范文本。本文研究聚焦于《同命人审案》中女性话语的力量,研究角度为女性主义文体学,从隐喻、对话交流风格和及物性选择三个方面阐述这个文本隐含的语言、性别和权力的关系。本文论证苏珊格拉斯佩尔通过隐喻的创造性书写,女性风格的对话交流,机智地运用及物性系统,揭示了女性话语的力量。她颠覆了男权话语对女性的束缚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她指出女性话语的力量最终来自于女性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共同经历,这一共同经历使女性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
病女·良妇·女革命家:论20世纪女性话语流变史中的三个互文形象
作者: 任茹文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病女   互文性   女革命家   女性话语   良妇  
描述: 20世纪中国文学中莎菲、白流苏和林道静三个女性形象的生存背景、性格内涵及命运道路表现迥异,然而这三个人物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话语流变史中具有承接、对应和比照的互文关系,白流苏和林道静在个人主义的反叛道路上均是莎菲的延续,同时这两个形象又分别展示了女奴时代终结后女性道路的两种基本方式。
女性话语:建构的迷惘——女作家对女性话语建构的探索
作者: 车晓勤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勒斯话语   反叛   女性话语   建构的提出   性本真  
描述: 女性话语是以男性意识为模式与规范,还是"以性意识为规范"?为了还"女性"话语的本真面貌,中国女作家通过她们笔下女性形象的建构,希望建构出真正的与男性话语平等存在的"女性话语"。但是在建构女性话语的过程中,女作家们的努力却展现了女性话语建构的迷惘。男权意识规范女性话语势力的强大,是造成女性话语建构迷惘的主要原因。
《荒原》的框架结构-解读T.S.艾略特笔下的女性话语
作者: 聂涟涛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痛楚   歧视   女性话语   荒原   拯救  
描述: 《荒原》中的女性形象有三个来源: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学作品、现实生活。这些女性形象及其话语互相并置、相互呼应,给《荒原》搭起了一个框架结构,充分展现了诗歌主题;同时反映了T.S.艾略特对女性有歧视和对女性形象有扭曲的倾向,也展现了被“非个性化”理论掩盖了的诗人面对无法企及的最高实现的痛楚;更体现了诗人所采用的一种拯救“无序”为“有序”(order)的曲折手法。
< 1 2 3 ... 5 6 7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