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启蒙】搜索到相关结果 44 条
-
从“感性主体”到“美学启蒙”——19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美学特质与逻辑框架
-
作者:
裴萱
来源: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蒙
朦胧诗
现代派
女性主义
“美学热”
-
描述:
了人学启蒙的历史意义与价值。从“感性主体”的视角而言,朦胧诗的自由意象建构和意识流话语、新潮小说的感性体验与形式探索
-
晚清上海画报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金佳丽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画报
娱乐
女性形象
社会变革
-
描述:
,早期画报以娱乐、说教为主,清末画报以启蒙为主,这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的变化。第二章主要分析画报中女性的社会活动,她们
-
狂欢与启蒙——王小波《黄金时代》系列小说研究
-
作者:
谷丙水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王小波
生存状态
《黄金时代》
狂欢
-
描述:
狂欢化手法是由诙谐因素组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或符号系统,它的主要精神是:颠覆等级秩序,主张开放性与平等对话的精神。狂欢式的语言容纳了粗俗化的广场语言以及象征、模拟、调侃等手法,从其审美特征看则包括丑、幽默、荒诞、喜剧性等因素。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系列小说,其语言可以说充满了狂欢化的色彩与语调。小说里的人物尤其是王二极具狂欢精神,像小丑、傻瓜、骗子等,这些粗俗、怪诞的意象也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这种手法使人摆脱僵化、静止的教条和等级秩序的束缚。然而小说里的人物,无论是王二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还是陈清扬
-
光影下的屋檐:八十年代影像中的家庭
-
作者:
刘延涛
来源:
海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电影
八十年代
现代性
家庭变迁
-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有着双重的意:“家”,生命的归依,疲惫的心灵的栖居之所,但“家”同时还具有一种肉身的意义,有“家”就有“家长”,就有“父亲”,于是也就有了暴力和强权,家既是灵魂的归宿,同时也是肉身的住所。家庭牵系着每个人的快乐与忧伤,关系到每个个体的幸福与痛苦。因此,家的演变是整个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折射和缩影。八十年代同时也被看做大陆电影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电影创作逐渐进入
-
左翼电影歌曲的歌词研究
-
作者:
刘伟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左翼电影歌曲
歌词
救亡
美学意义
-
描述:
在左翼电影运动中,电影音乐尤其是电影歌曲的创作是成果最为丰硕的一个领域,这些歌曲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并且许多歌曲传唱至今,成为人们怀旧情结中的一部分。左翼电影和电影歌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使歌曲的主题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左翼工作者坚持将音乐作为斗争的“武器”,他们所创作的电影歌曲兼具政治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歌曲创作史难以磨灭的一笔。本文对左翼电影歌曲的歌词从文本、主题、题材、美学意义等多方面,分析总结歌词的文本特点,试图对歌词文本的内涵和深层意义进行挖掘。第一章介绍了左翼电影歌曲
-
萧红小说的原型解读
-
作者:
程金芝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神女原型
萧红小说
原型批评
集体无意识
-
描述:
萧红,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女作家,创作生涯只有短短的十年,作品总量不足百万字,却长久地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对萧红的研究,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她生前好友所作,发表追忆文章,评论其作品。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从不同方面对她的作品展开探讨,除作家研究之外,还有文学史研究,女性主义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研究等。在众多的研究中,唯独没有系统地从原型角度进行解读的,从而萌发了欲从“原型”角度解读萧红小说的念头。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明确地将
-
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
作者:
吴小鸥
李想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启蒙
教科书
晚清民国
女子
赋权
-
描述:
算术、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生理、矿物、动物、植物等学科为主。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集中表现为对女子教育享有权、自主发展权、工作参与权、身心健康权的赋权增能,超越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关于女子及
-
启蒙语境下的形象选择:从茅盾笔下的两组形象谈起
-
作者:
苏奎
姜子
来源:
茅盾研究(第九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启蒙
重构
资本家形象
反思
女性形象
-
描述:
女性形象与资本家形象是茅盾笔下两组独特的形象系列。茅盾对这两组人物形象的选择,一方面如他所说首先是由于对这两组形象的熟悉,另外一方面还在于这两组人物身上同时承载了一个主题——启蒙。女性形象的塑造
-
《生死场》研究综述
-
作者:
孙晓玲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蒙
抗日文学
《生死场》
女性文学
哲学
文本结构
-
描述: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小说发表之初,“抗日文学”说一直是权威阐述。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批评者或从女性文学、或从生与死的哲学高度、启蒙角度以及文本结构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发现了许多新的内涵,然而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
-
鲁迅视野中的女性命运
-
作者:
晏晴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鲁迅
爱情
女性解放
视角
女性
-
描述:
作为“五四”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追求的是实现人的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其中也包含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在鲁迅的一生中,他深切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他以强烈的爱憎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