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晚清民国画家笔下的艺妓形象研究
作者: 刘恺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妓形象   画家   晚清民国  
描述: 从古至今,中国文艺作品中一直不乏艺妓形象的出现,但在国内美术史领域内,鲜有专门以美术作品中的艺妓形象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而以中国美术中的艺妓形象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更是完全缺失的。古代美术作品中的艺妓形象,与文人雅士的生活习惯、道德情操乃至思想境界具有莫大关联,并不能被简单的归为庸俗与色情的图示化。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画家笔下的艺妓形象上,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及其对艺术活动与艺术作品的直接影响。明代文学创作中涌现了不少以描写艺妓形象为主的文学作品,在美术领域里,吴伟、唐寅等人更是以频繁描绘艺妓形象成为开拓仕女
近代姚倚云研究
作者: 范华飞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民国   姚倚云   才女文化  
描述: 本文立足晚清民国特定的时代环境,选取有着特殊身份经历的女作家姚倚云为研究对象。姚倚云,一位生于诗文世家,又嫁入诗文世家的传奇女子,一生文学创作不辍,中年以后执着于教育事业。文章通过对姚倚云作品的剖析,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艺术特色,同时通过对姚倚云生存状态、交游情况的探析,揭示时代在女性身上留下的特殊印迹。文章具体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对姚倚云的生活环境进行探析,以整个晚清民国的女性文学发展情况为背景,介绍姚倚云的家世背景以及婚姻生活,指出姚倚云的文学才华和对教育事业的热衷与她的家庭环境
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作者: 吴小鸥   李想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蒙   教科书   晚清民国   女子   赋权  
描述: 1904—1915年是晚清民国时期女子教科书编撰(译)的高峰期,但数量与种类不多,科目不齐。女子小学教科书集中在晚清民初编纂,以修身、国文、尺牍、家事、算术为主,女子中学教科书集中在民初编译,以算术、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生理、矿物、动物、植物为主。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集中表现在对女子教育享有权、自主发展权、工作参与权、身心健康权的赋权增能,超越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关于女子及女子教育的思想。由于编撰者均为男性,女子教科书呈现的是符合男子社会文化标准的理想女性形象,关注女子在新时代的社会功能,这是
晚清民国潮汕地区基督宗教女性研究
作者: 蔡香玉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教   晚清民国   潮汕地区   天主教   女性  
描述: 晚清进入潮汕地区传教主要有四个外国传教会,即美国浸信会、瑞士巴色会和英国长老会三个新教传教会,以及巴黎外方传道会这个法国天主教传教会。本论文利用这几个传教会的中西文档案、传教小册子(涉及中、英、法、荷文和潮汕、客家方言),采用情景化的研究视野和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教会史、移民史和妇女史,从当地社会的角度出发研究晚清民国外来的基督宗教如何改变潮汕地区信教妇女的日常生活(婚姻与职业),引起当地性别模式的变化。论文各章节以主题为纲,但时间一维作为隐线也充分兼顾到。各章安排如下: 第一章先介绍潮州府的地理环境、移
民国时期上海的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以女性刊物为中心的研究
作者: 李晓红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上海   晚清民国   话语权力   大众传媒   知识女性  
描述: 本文主要依据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上海的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现代知识女性成长的过程。全文共六章,约19万字。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大众传媒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都市的女性生活也发生着重大变化,报刊、杂志是女性生活变迁的重要记录者,对女性解放也起着重要作用;知识女性逐渐成为一些报刊、杂志的掌控者,借助于大众传媒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以往对女性的研究多取思想史、文化史、生活史的角度,忽视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关
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作者: 吴小鸥   李想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启蒙   教科书   晚清民国   女子   赋权  
描述: 1904-1915年是晚清民国时期女子教科书编(译)撰的高峰期,但数量与种类不多,科目不齐。女子小学教科书集中在清末民初编纂,以修身、国文、尺牍、家事、算术学科为主,女子中学教科书集中在民初编译,以算术、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生理、矿物、动物、植物等学科为主。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集中表现为对女子教育享有权、自主发展权、工作参与权、身心健康权的赋权增能,超越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关于女子及女子教育的思想。由于编撰者均为男性,女子教科书呈现的是符合男子社会文化标准的理想女性形象,关注女子存在于新时代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