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搜索到相关结果 782 条
-
中国妇女参政的理论与实践述略
-
作者:
李忠芳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参政权
民族
领导层
被选举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大讨论
中国
学界
理论与实践
政治权力
-
描述:
中国妇女要求参政,不如西方那样强烈而久远。它发端于本世纪初,中间几起几落,而今方兴未艾,且有新的跨越之势。目前在妇女学界展开的大讨论,热情声援妇女参政者大有人在,严加指责妇女参政者亦不乏其人。是非功过历史终要予以评说,但严酷的现实却要求人们做出选择。
-
论向警予的成长道路
-
作者:
唐振南
来源:
怀化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革命家
爱国主义
妇女运动
中国
爱国思想
向俊贤
爱国教育
向警予
-
描述:
论向警予的成长道路
-
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解析——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发展审视》
-
作者:
田青灵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威尼斯商人》
中国
文学发展
人文精神
解析
女性主义意识
现代女性
莎士比亚戏剧
-
描述: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之一,也是十分有代表意义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了可贵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女性主义的解读成为其主旋律。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之一,其创作方式不仅受时代特征的影响,创作内容也必然围绕当时的社会状况取材,因此,其创作出的作品也必然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状
-
顾影自怜的感伤:试谈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伤感特质
-
作者:
朱志杰
来源:
知识经济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伤感
作者
妇女文学
古代女性
中国
感伤
女性创作
女性文学
-
描述:
谈及女性与文学,二者关系无外呼有以下几种:作为文学对象的女性、作为读者的女性、作为作者的女性和以上情况兼而有之的女性。由于本文是在读乔以钢《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感伤传统》的基础上而作的,而其文主要谈及的是作为作者的中国古代女性,因此,本文谈及的女性也是作为作者的中国古代女性,所谈的女性
-
林海音:台湾女性文学开山人
-
作者:
古继堂
来源:
新文学史料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海音
山人
保姆
文坛
中国
台湾省
女性文学
黄春明
-
描述:
林海音既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又是台湾文坛的保姆。钟理和、钟肇政、黄春明……许多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家,都是在她的扶助下走上文坛的。
-
一种女性文学的新启迪——比较王安忆《桃之夭夭》与“身体写作”
-
作者:
白军芳
郑升旭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桃之夭夭》
王安忆
文学题材
中国
文学评论
长篇小说
女性文学
“身体写作”
-
描述:
一种女性文学的新启迪——比较王安忆《桃之夭夭》与“身体写作”
-
求异求真 唯新唯实──全国“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
作者:
王彦霞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问题
北京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女性学
中国
高校
教材建设
课程
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
-
描述:
求异求真 唯新唯实──全国“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
同一个声音,不同的话语形态
-
作者:
王春荣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形态
妇女
声音
中国
文学史观念
女性文学
源流考
同一
-
描述:
文学史观念的多元化和叙述视角的多样化标志着文学史批评话语的确立与发展。女性文学史著以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和批评视角跻身文学史史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进一步证明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变革及多元叙事的可能性,也证明了文学史学科建设的细化和深化;它打破了男权中心话语霸权对文学
-
天水师范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学科
创新活力
中国
副教授
教学科研队伍
现当代
重点学科
-
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是天水师范学院学术积淀较为深厚、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学科之一,2004年被正式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该学科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有硕士以上学位者9人(其中1
-
2007年度名家推荐中国原创小说1月推荐榜
-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者
王阳明
推荐
原创
中国
年度
评论家
女性文学
下岗女工
历史小说
-
描述:
长篇推荐名家:评论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鸿生推荐作品:《我的丁一之旅》史铁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推荐评语:《我的丁一之旅》是一部极为奇特的精神自传,也是一部以“自由乌托邦”为主题的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