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文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134 条
-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五) 文明进步的颂歌——《诗经》中所体现的爱情意识
-
作者:
郑苏淮
来源:
南昌高专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明进步
爱情观
文明社会
社会地位
《诗经》
爱情意识
爱情诗
《奥德赛》
女性形象
-
描述: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研究《诗经》的文章、著作,篇幅远远超出了《诗经》自身的千万倍,其中名篇之多,令人举不胜举。因此,笔者研究《诗经》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选择。本文不是全方位
-
传真-泰国文化的中国源流
-
作者:
李欧
来源:
南风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泰语
中国内地
中国文化
中国文学
中国大陆
印度文化
汉语
暹罗人
传统文化
泰国华人
-
描述:
文一李欧 《水浒后传》中,“混江龙”李俊率领众好汉以及梁山英雄的遗孤,“流亡”海外,在“暹罗国”称王,给悲剧性结局的《水浒》增添一点光明。有意思的是,泰国在1939年前都称为“暹罗国”,在1945年还曾恢复过“暹罗”古名,1949年才又再次定名为“泰国”。可见,李俊称王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泰国。当然,“海外称王”说不过是作者陈忱(生于晚明)把明代中泰交往(泰族人正式建国是在13世纪中叶,相当于中国元代)的某些情节嫁接到南宋末期罢了,因为整个宋朝并无文献记载中国人与泰国人有联系,元朝的记载也很零散。到
-
《红楼梦》、《女神》中的女性崇拜浅论
-
作者:
董竞成
来源:
晋阳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文学
《女神》
中国文学
女性崇拜
《浮士德》
《红楼梦》
贾宝玉
林黛玉
女性形象
女性人物
-
描述:
一、打开中国文学史,崇拜女性,把女性尊奉到至尚至神的境地,当数曹雪芹的《红楼梦》和郭沫若的《女神》了。中国历史上素有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主流文化传统,视女性为祸水、为贱类,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能一反传统之谬见,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尊崇女性无疑当是惊世骇俗...
-
随便谈谈
-
作者:
陈思和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狂人日记》
中国文学
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研究对象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思潮
果戈理
女性形象
-
描述:
随便谈谈
-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六) 男性奴役下的女性——《诗经》中被弃妇女的哭诉
-
作者:
占芳
陈述
来源:
南昌高专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中国文学
《氓》
奴隶制
文明社会
性奴役
美狄亚
《诗经》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
描述:
恩格斯指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跟男性对女性的奴役相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二卷第223页)当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社会之后,最初的自由感很快就被伴随而来的阶级压迫、性别差异所取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就象从五彩云端跌入了万丈深渊。 《诗经》中的部分诗歌,正描述了那个时期在苦难中挣扎的妇女的哀吟,她们凄厉的声音虽然从那么久远传来,四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依然那么真切,恍如目睹,它为我们研究西周至春秋中叶,我国步入阶级社会初期妇女的生活地位、婚姻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文献材料。
-
从“拿来”到融入:基督人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
作者:
张舟子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督徒
中国现当代文学
基督教文化
中国文学
基督精神
人格
思想资源
宗教精神
女性形象
许地山
-
描述:
19世纪中叶以降,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日渐加深,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汉译《圣经》的发行量持续增加。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少有真正的基督徒,但受到基督教影响者却屡见不鲜,粗略统计就达几十位之多,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所有重要作家都受过基督教的某种影响。一些作家从中“拿来”了基督耶稣的博爱、宽容和牺牲精神,塑造出一系列具有基督人格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从英雄走向凡人,其审美形态从崇高走向平凡,从中可见基督教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日益深入的轨迹。基督人格作为中国作家从基督教文化中汲取的思想资源,在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后,最终
-
朱秀娟——关注女性命运的台湾女作家
-
作者:
张炯
来源:
台声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现实主义
台湾作家
女权主义
现代主义
女性命运
文学史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台湾文学
-
描述:
朱秀娟女士是台湾作家中有特色的一位.她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她特别关注女性的命运.她迄今创作小说、散文二十多种,且以创作长篇小说为主.她的长篇小说《女强人》不仅荣获1984年中山文艺奖,而且连续多年成为台湾的畅销书.关于她的创作,大陆学者撰写的多种台湾文学史和小说史,都给予相当地位.因而可以说,她的名字对于关心台湾文学发展的祖国大陆广大读者并不陌生.
-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四) 内美外秀的蜕化——罗敷形象的精神价值及历史流变
-
作者:
韩晓云
来源:
南昌高专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价值
一夫一妻制
中国文学
历史流变
内美
罗敷形象
《古今乐录》
《陌上桑》
女性形象
妇女观
-
描述:
罗敷,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美丽而勇敢的女性形象流传千古。人们总是注意她的不畏强暴、机智灵活的方面,而很少去分析这个形象的内涵。本文主旨在于通过罗敷形象的历史形成以及后来的社会流变,揭示这个形象在特殊
-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七) 迈向心灵自由的足迹——璩秀秀形象所包涵的新的人学价值
-
作者:
郑苏淮
来源:
南昌高专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超越性
心灵自由
快乐论
《崔待诏生死冤家》
快乐主义
人学价值
璩秀秀
女性形象
市民阶层
-
描述:
宋元话本中有一篇《碾玉观音》,其中的女主人公璩秀秀,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虽然产生于古代,却包涵有近代人学因素在内,在中国文学史中树起了一座人学思想的丰碑。因此,璩秀秀是值得认真而深入研究
-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十二):古今同哭悲情种:关于林黛玉人格状态的文化分析
-
作者:
郑苏淮
来源:
南昌高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叛逆性
社会人格
多余人
中国文学
情种
典型人物
封建文化
林黛玉
女性形象
人格发展
-
描述: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人物。她在贾府中虽然过着千金小姐般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却无比痛苦.因此造成她人格发展的不和谐性。正是自然人格的突出发展和社会人格的萎缩.造成她性格的叛逆性。成熟而又非社会化,是她人格的基本特征。她的性格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某些方面相通,但在本质上卫不同于“多余人”形象,而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尚处在封建文化的范畴,还没有成独立于封建文化之外的文化体系和独立的价值观。
<
1
2
3
...
7
8
9
...
12
13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