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笨花时代:铁凝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构建两性和谐的“村庄”
作者: 段惠芳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女性欲望   象征物   男权文化   男性人物   竹西   战争背景   铁凝小说   两性和谐   文学评论家  
描述: 有文学评论家曾指出,“铁凝笔下的男性永远是小说的背景、附属物或象征物,她笔下男性‘缺席’,并永远‘缺席’。人们难以说出铁凝笔下男性的确切个性,男性的面孔总是模糊的,甚至成了一种单纯的象征符号。在《玫瑰门》中‘男人’有了点儿模样,但却是一个个软弱的、垂死而不堪一击的废物”。笔者认为,上述评论过于笼统与片面。从整体上看,铁凝笔下的男性人物确实不如女性人物积极、丰满,甚至在《玫瑰门》中为了刻意凸显司猗纹和竹西的强悍,铁凝设置了一群软弱、畏缩的男性形象,但我们不能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金陵判词》两译本的典故翻译对比
作者: 张晓琳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目的论   对比分析   《金陵判词》  
描述: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因此其英译本不胜枚举,其中以杨宪益版本与霍克斯版本最具代表性。“金陵判词”作为整部小说的关键,对帮助读者理解《红楼梦》的内容起重要的作用。同时,“金陵判词”中多为诗歌,因此对“金陵判词”的翻译既重要又困难。本论文从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入手,对比分析杨宪益与霍克斯两译本中对原文的典故的翻译所使用的不同方法,总结出哪个译本更符合目的论理论的要求,哪个译本更加适合译入语读者的理解,使译入语读者结合两版本的不同之处更好的理解《红楼梦》中主要女性人物的特点与命运。
刘晓庆大型史诗话剧《武则天》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凤凰生活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大型传奇历史话剧《武则天》是著名影后刘晓庆继话剧《风华绝代》之后出演的的又一力作。《武则天》启用了《风华绝代》的原班人马,刘晓庆及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为观众奉上一出话剧大戏。特别娄乃鸣导演与编剧金海曙的加盟,专为刘晓庆与这位历史传奇女性人物打磨一部经典传世的《武则天》。时隔20年,毛戈平为刘晓庆再塑武则天,刘晓庆在1995年的电视剧版《武则天》中因成功饰演“武则天”一角而达到事业新高峰。
论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闪光点
作者: 林艾菲   来源: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貌特征   情感变化   矛盾   性格特点  
描述: 小说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养料,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说是否成功的关键,而矛盾的人物性格是把人物形象变得立体丰满的法宝。人物外形特征的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内心冲突的描写、人物感情的变化缺一不可。郭芙是金庸小说中一个颇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她刁蛮不服输、固执,但对亲人无私的爱单纯直接,在大是大非上能坚定自己的立场,是一个性格矛盾冲突的典型人物,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来看金庸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功力。
剧本改编过程中与原著一致性的保持
作者: 吴鹏   来源: 西江文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马英力剧本改编,娄烨导演的电影作品《推拿》继承了毕飞宇同名小说《推拿》的文学思路,最大限度地接近盲人的真实,即“盲人在明处,健全人在暗处”的生存状态,使小说与电影剧本在立场与风格上相一致。小说结构多线索式的逐条推进,为电影提供了剪辑的参照。从小说到电影剧本的变异过程中,对两个女性人物的重要特质——都红的过去,金嫣的追求,进行了弱化,直接采纳“都红的大拇指断裂,金嫣的痛哭”两个结果,删除了原因的铺垫,这样的改编提升了电影剧本的阴郁调子。
孤独者的战争——《床畔》中的英雄信仰
作者: 时梦瑶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实意义   英雄信仰   叙述方式   孤独者与大众  
描述: 严歌苓的《床畔》(原名《护士万红》,刊载在《收获》杂志上),是她在2015年的最新力作。这部小说仍然承接了严歌苓作品的一贯风格,即以女性人物为中心,护士万红成为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严歌苓通过护士照顾植物人这一寻常人生故事的书写,将个人与集体对立起来,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孤独者与大众”的关系的重新揭示。正是这种关系的重提,我们看到一个关于“英雄信仰”这一古老而常新的文学话题究竟如何被重述。本文对于孤独者的英雄信仰以及作者的叙述方式,乃至这种英雄信仰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都一一作了阐释。
《红楼梦》的正本清源——曲沐先生红学研究评议
作者: 张劲松   来源: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曲沐   还原《红楼梦》   研究评议   《红楼梦会真录》  
描述: 曲沐是海内外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他以执着而求真求实之精神研究《红楼梦》,从不迷信权威而只信服真理。无论是人物还是版本研究,他都不仅敢于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势,而且更敢于否定自己。曲沐以细读实证的方法比较程本和脂本的文字异同,从而正本清源,还原《红楼梦》本来面目。他偏爱研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特别是对林黛玉的研究更是情有独钟,研究时间最长,参悟最透,真知灼见亦最多,从多方面多角度比较观照她,为黛玉写心,画出她的的才情花魂。曲沐在学术风格上严谨而细腻,严守学术规范。对于《红楼梦》文本和人物形象的发掘,他皆以大量
试论歌剧《骆驼祥子》中小福子的形象塑造方式
作者: 郭茹心   来源: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隐性刻画   显性刻画   音乐分析   中国原创歌剧   小白菜   悲剧  
描述: 歌剧的艺术特点使得它无法承载过于繁复的故事结构。郭文景先生的歌剧《骆驼祥子》亦遵循了这一艺术规律,并对老舍先生的原著进行了修改。而原著与歌剧之差则主要集中地表现在对于小福子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也是在笔者看来歌剧《骆驼祥子》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最具特色之处——小福子作为祥子的“真爱”一直到第六场才正式出现,虽戏份不多,却通过他人的描述与虎妞的对比,在虚虚实实间完美地完成了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本文中,笔者尝试以歌剧《骆驼祥子》中小福子的形象塑造为例,从隐性刻画、显性刻画及旧社会父权制下女性人物的悲剧性三个方面入手,
论儒家文化对《水浒传》思维机制的多层建构
作者: 李梦圆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浒传   多层建构   思维机制   儒家文化  
描述: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民族心理的深层积淀参与到《水浒传》思维机制的构建和运作当中,表现在文本运思、人物塑造、情节构置等的方方面面。儒家文化是《水浒传》中根本性和基础性的文化因素,是《水浒传》思维架构不可或缺的材质。《水浒传》“春秋笔法”的寓意和“怨刺上政”的写作目的,男女性人物的塑造、定位和水浒英雄满溢的“入世”激情,对儒家重要伦理范畴“仁”、“义”的深刻诠释和拷问,以及“招安”宏愿得偿的结局中所隐含的“知命”与“正名”的无奈和执著等,均体现出儒家文化深刻活跃在《水浒传》思维机制的整体框架、表层摹划到内部肌理、
“她们”中的“这一个”与“另一个”:田中禾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中“两个母亲”人物谈
作者: 刘思谦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田中禾   创造性构思   父亲和她们   小说  
描述: 田中禾的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以其新颖独特的叙述方式个性化的人物塑造以及厚重的思想内涵在新世纪众多长篇小说中脱颖而出。小说以马长安的父亲马文昌、生母林春如与养母肖兰芝之间恩怨情仇的故事为主线,以三个人物各自的主体言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第一人称多声部叙述结构。其中尤以林春如与肖兰芝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理解的同性关系最为感人。肖兰芝是一个被文学所长期遗忘遮蔽的生气勃勃的女性人物形象,读来有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正是马文昌与肖兰芝和林春如这"两个母亲"之间分合聚散的故事,演绎出那个时代一部独特的家庭性别关系传奇。
< 1 2 3 ... 2889 2890 2891 ... 2928 2929 293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