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女人的船和岸
作者: 刘思谦   来源: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随笔  
描述: 本书收有“生命的塑像”、“拿到白条的孩子们”、“女性文学和我”、“在美国做外婆”、“倾斜的天平”、“惊艳与悲凉”等随笔。
女性生命潮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
作者: 刘思谦   郭力   杨珺   来源: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妇女文学   散文   文学研究  
描述: 国家一九九六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专业参考用书:本书针对90年代女性散文是一个不同年龄的女作者共时态的横断面结构这一事实,首次将“代”的范畴引入女性散文研究领域,探讨了女性对于历史、文化、爱情、婚姻等一些列问题的思考。
“她们”中的“这一个”与“另一个”:田中禾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中“两个母亲”人物谈
作者: 刘思谦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田中禾   创造性构思   父亲和她们   小说  
描述: 田中禾的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以其新颖独特的叙述方式个性化的人物塑造以及厚重的思想内涵在新世纪众多长篇小说中脱颖而出。小说以马长安的父亲马文昌、生母林春如与养母肖兰芝之间恩怨情仇的故事为主线,以三个人物各自的主体言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第一人称多声部叙述结构。其中尤以林春如与肖兰芝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理解的同性关系最为感人。肖兰芝是一个被文学所长期遗忘遮蔽的生气勃勃的女性人物形象,读来有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正是马文昌与肖兰芝和林春如这"两个母亲"之间分合聚散的故事,演绎出那个时代一部独特的家庭性别关系传奇。
贝蒂·傅瑞丹的女权运动理念与性别观
作者: 刘思谦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运动理念   《第二阶段》   《女性迷思》   贝蒂·傅瑞丹   性别观  
描述: 美国女权运动活动家、全美妇女组织(NOW)第一届主席贝蒂·傅瑞丹的4本著作:《女性迷思》《第二阶段》《女性白皮书》与《生命之泉喷涌》,是近现代伴随女性发现和女权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人文新学科女性/性别学著作,对女性生存与女权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多向度的分析与阐释。从文本出发,解读贝蒂·傅瑞丹的女权运动理念与性别观。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作者: 刘思谦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现代性   女性文学   历史性  
描述: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命名在研究界表现出难堪的失语状态,现有的几种女性文学概念共同的问题是忽略了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历史性与现代性内涵。只有在人类历史由传统的母系制到父权制再到近现代由传统的封建父权社会向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才有可能出现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这是一个女性主体在文学中由长期缺席、不在场到逐渐出席、在场的过程。把女性主体性作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并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以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为精神血脉的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作为我国女性文学的开端,而把这之前由晚明开始直到晚清和民国初期
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
作者: 刘思谦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   现代性   女性文学  
描述: 女性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不应忽略的部分。本文以女性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梳理界定了女性文学概念内涵的现代性及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这三种形态,并从中国女性探寻建构自身的主体性价值这个角度,概括出“人———女人———个人”这一发展中的内在理路。鉴于女性文学批评建构自己的批评理论的必要性,作者在结语部分展示了以女性人文主义思想作为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点、价值目标的理论前景
女性文学研究:新世纪的新开拓:评孙桂荣《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
作者: 刘思谦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世纪   女性话语   中国当代文学   西方女性主义   女性文学研究   性别分析   女性写作   文本分析   多重表达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得益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借助于"浮出历史地表之后"女性写作的如火如荼之势,女性文学研究也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个人化写作""、女性主义叙事"、"自传体书写""、女性新历史小说"、"亲历性表达"等女性写作,成了当时非常活跃的文学批评语汇。尽管其间也有"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等惹
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
作者: 刘思谦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论   女权文化   女性文学研究   接受美学   学科化   女性主义  
描述: 几年前,在一次女性文学研讨会上,一位男批评家以这样一句语惊四座的话作为他发言的开场白:“我们曾经被告知,文学是有阶级性的;现在我们又被告知,文学是有性别的”。这句话将女性文学这一命名和如今已……
关于中国女性文学
作者: 刘思谦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父权制社会   男性中心意识   父权统治   中国女性文学   女作家创作   五四新文化运动   女性文学研究   知识女性   文学理论  
描述: 80年代的中国文坛,伴随着女作家创作的繁荣,出现了一个对多数人来说还相当陌生的概念:女性文学。什么女性文学?怎么不来个男性文学?有的女作家对称自己为“女作家”也很反感。据30年代谭正璧的《中国女性文学史话》云,当年张若谷编《女作家》杂志,也遇到过类似的质问:你何不再编一份《男作家》?谭氏感慨道:“夫女性而成为问题,女性之不幸也;为男性者,当本‘同为人类、悲乐与共’之旨而扶掖之,赞勉之。今乃不此之务,反从而非嗤之;若昔张若谷氏编杂志《女作家》,或讥其何不另编《男作家》而只取悦女性。鸣呼,有见此书而
“性别视角下的文学文本解读”笔谈:女性文学中的父权制解读
作者: 刘思谦   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文本解读   社会文化   西方女性主义   性别视角   女性文学   文学研究   文学文本  
描述: 主持人语:在以往有关文学研究方法论的研讨中,我们根据阐释学的视角理论和西方女性主义有关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文化性别理论,提出了文学研究的性别视角问题。视角作为一种阅读阐释文本的角度,关系到对文本意义的发现和阐释,关系到阅读者、阐释者能够从文本中看到什么和对什么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性别视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在于作为个体的一个个女性或男性都既是一定民族的、阶级的人,同时又是有性别的人,而性别在绵延几千年的父权等级制社会里,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以自然性别为基础的男主女从、男优女劣的社会文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