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从乔伊斯·卡洛尔·欧茨小说看其女性主义意识的演进
作者: 单雪梅   虞建华   来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女性作家   主流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者   欧茨   女性主义意识   女性形象   现代女性   性别差异  
描述: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名字40年来不断见诸于报刊评论,称颂与贬损相伴左右,说明评论者对欧茨十分关注。多年来,欧茨游移在以男性为主体的主流文学圈和女性主义文学群体之
女性神话的重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简论
作者: 罗婷   来源: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父权制   女性神话   女性经验   当代西方   女性主义者   女性文学传统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写作   女性形象  
描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颇具革命意义的、全新的文学批评模式。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论析了西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风貌:一是解析男性本位的神话;二是建构女性文学的王国;三是理论上的反思。
当代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两大潮流:新艺术史和女性主义艺术史
作者: 郭晓川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当代西方   女性主义者   艺术作品   大潮流   西方女性主义   艺术史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艺术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描述: 当代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两大潮流新艺术史和女性主义艺术史郭晓川新艺术史与女性主义艺术史构成了当前西方美术史学发展中两大景观,它们反映出来的共同取向是抛弃了19世纪以来的、存在于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这两种观念都认为艺术史研究应该效法自...
传媒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取向
作者: 潘绥铭   刘光华   来源: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传媒工作者   女性主义理论   社会性别意识   相关分析   女性主义者   男女平等   离散度   社会学研究   女性形象   显著度  
描述: 传媒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取向
从蒙昧到觉醒——从《杀夫》到《像我这样一个女子》看女性问题
作者: 王琪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色彩   《杀夫》   女性作家   男性话语   女性意识   女性眼中   女子   旧式妇女   女性主义者   文学选刊  
描述: 港台女作家李昂和西西在当代作家中是较为著名的,她们不懈地挖掘女性的心路历程,塑造女性形象,表达女性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在文学界打开了一番天地。她们共同受西方“新女性主义”的影响,主张妇女“先做人,然后再做女人”,强调女性作为人的尊严与独立。女人的恋爱、婚姻和家庭是她们在《杀夫》(以下简称《杀》)和《像我这样一个女子》(以下简称《像》)中表达的内容,但书写的角度不同。李昂的眼光回到了过去,抱着揭示和批判的态度,展示出封建礼教和宗法压制下女性的悲惨处境,这时的女性对命运的抗争是朦胧的、不自觉的。作者的眼光向外,
女性人物塑造和奥尼尔的创作心态
作者: 万俊   来源: 戏剧艺术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奥尼尔   女性主义者   《奇异的插曲》   阿尼姆斯   《榆树下的欲望》   陷阱   《悲悼》   人物塑造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人物  
描述: 人们把上帝想象成一个男人,这一开始就错了,当然女人们是这么看上帝的,但男人们应该谦卑一点,记住他们的母亲,把上帝看成一个女人!——可众神之神——我们的主——却一直是个男人。 ——尼娜(《奇异的插曲》第二幕)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女性视角解读
作者: 李杰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扮男装   鲍西   女性视角   女性主义解读   《威尼斯商人》   女性主义者   行动自由   一个女性   男性社会   男权主义  
描述: 引言善于构造女性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在其众多的戏剧中,构造了许许多多经典的女性人物,她们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被诠释得栩栩如生,在故事情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致使她们在读者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读者茶余饭后的议论话题。解读莎士比亚女性主义的高潮发生在1980年以后,很多专业的解读人员对莎士比亚是如何从男性的角度将女性主义解读得如此到位,以及如何看待女性
女权乎?母权乎?抑或其他:当代中国妇女书写中的母权主义
作者: 林宋瑜   来源: 大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妇女   女作家   女性主义者   母亲   西方女性主义   女性写作   母权   女性文学  
描述: 一、父亲、丈夫(恋人)、儿子与母性情结有学者认为:"在对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女性写作状况进行回溯时,我们不能不提到的一个文学现象就是大量‘无父文本’的出现。所谓无父文本,指的是在一些描写家庭生活的文本中,男性基本上处于缺席状态,支撑家庭的是一些强悍的女性人物,如母亲、祖母等。"那么,"母亲"与"女人"这两者的身份究竟有何区别呢?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权力。尽
《觉醒》中三种不同的反父权制策
作者: 王烈琴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社会   女主人公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者   觉醒   丈夫   埃德娜   凯特·肖邦   女性人物  
描述: 凯特·肖邦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经典作家,其小说《觉醒》也被公认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据EmilyToth对凯特·肖邦的传记记载,肖邦于1850年2月8日出生于美国的圣·路伊斯州,家中排行第三。五岁那年,其父亲遭遇车祸身亡,从那以后,肖邦就和全部守寡的母亲、外祖母和曾外祖母一起生活。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
作者: 吴小英   来源: 青年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理论   内在冲突   认识论   女性主义者   女性研究   现代主义   后现代转向   性别差异   女性主义   客观性  
描述: 随着西方妇女运动的发展,女性主义理论也日益成熟和丰富,它已不再局限于关注性别问题和妇女状况,而是对整个西方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近几十年来,女性主义这一典型的现代文化的产物,已逐渐走向反面,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在后现代文化的景观中。本文试图考察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哲学经历、女性主义理论的内在冲突以及向后现代的转向,并探讨这一转向对女性主义的意义。
< 1 2 3 4 5 ... 8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