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走向女性心灵深处的执着:9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
作者: 王玲   来源: 商情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通过重点分析90年代几位代表女作家的文学创作基本主题,强调社会的变迁必然会引领女性文学创作的主题前进,体现出对于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与思考,矛盾与困惑,最终的蜕变和成长,揭示出主题。9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在当代文学成功地图上的奇崛触目,不仅是一次历时久远的地壳运动的结果,还必将是另一次历时久远的地壳运动的开端,对于今后的女性文学创作乃至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将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90年代女性文学,当引领着之后的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以特立独行的精英姿态,傲视文坛的主流话语,执著地向内心、向女性的精神深处掘进,最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及评论研究
作者: 王香丹   来源: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及评论研究
从《十八春》谈女性文学
作者: 王曌斐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女性意识   男女平等   旧时代  
描述: 本文评述了张爱玲的作品《十八春》中各个人物形象,对人性有深层的探究.对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的描述,阐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受压迫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旧时代妇女的女性心理的沉重负担.
从池莉《她的城》谈女性写作的新走向——女性文学教学札记
作者: 王叶青   来源: 荆楚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姐妹之邦   女性写作   日常生活   性别话语  
描述: 池莉《她的城》以广阔的生活场景、清醒的性别意识和深刻的反思力度呈现了女性写作一个新的书写时代。种种迹象表明,女性写作正以平静而从容的姿态,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重叙姐妹之邦,探寻双性对话,获得性别身份认同,努力构建全新的性别话语,从而在实现女性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生命的丰富多彩,思考人的全面解放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从水仙花到谭恩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文化身份的萱变
作者: 王树振   来源: 南北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嬗变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描述: 从水仙花到谭恩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文化身份的萱变
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崛起及其意义
作者: 王宇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性别书写性别   乡土叙事   女性  
描述: 女性乡土叙事是新世纪头十年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一股崭新的创作潮流。其表现形态、文化意蕴,与以往的女性文学,或以男作家为创作主体的"乡土文学",都有很大差异。一方面,它将性别意识带入一向由男性垄断的乡土叙事领域,呈现被遮蔽、被修改的女性乡土经验,提示乡土经验的复数形态;另一方面,它又将乡土/底层经验带入女性文学中,提示女性经验的复数形态。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崛起标志着女性写作的转型,但转型不等于放弃性别立场,而是超越性别书写性别,将性别视阈引向广阔的乡村生活领域,在性别与乡土的互动中构筑了乡土叙事的别样空间。这
回到女性的“生死场”:对黄心村《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及通俗文化》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作者: 王羽   来源: 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上海   家庭   女性文学   战争   商业  
描述: 黄心村的《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及通俗文化》是一部以女作家张爱玲为中心剖析沦陷时期上海女性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力作。作为一项带有鲜明的海外学术烙印的研究成果,该书具备显而易见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若干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其第一章中女性文学的战争叙事、家庭性定位以及第二章中有关女性出版文化借助商业文化的支持得以成功建构的结论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可片面夸大战争对沦陷时期上海女性文学的左右力、商业法则也从一个扭曲的角度刺激了女性文学的发展等不同观点。
生存转向与美国左翼儿童文学的勃兴
作者: 王予霞   来源: 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民阵线   性别角度   儿童文学创作   冷战期间   托尼   麦卡锡   儿童图书   左翼文学   维茨   美国黑人  
描述: 目前国外学者对美国左翼文学的研究逐渐摆脱"红色30年代"和"人民阵线"等特定时代的框定,不断发掘新史料,拓展跨学科研究的视阈。葆拉·拉比诺维茨(Paula Rabinowitz)从阶级与性别角度解读旧左翼女性文学,并触及了这些女作家在冷战期间的生存状况。
《喜福会》女性关系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 王宇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作家   华裔女性   两代人   身份危机   哈罗德   谭恩美   中国移民   露丝   苏安   《喜福会》  
描述: 引言美国现代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第一部作品《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出版于1989年,是一部广受好评的畅销作品,它讲述了生在中国移民到美国的母亲与她们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故事。自从出版,《喜福会》就吸引了公众及评论界的强烈关注。评论家Carolyn See评价《喜福会》抓住了西方世界的想象力,为女性文学作
论解构主义的哲学与文学观及其影响
作者: 王钟陵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黑人文学批评   德里达的文学观   解构思想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作为后现代哲学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德里达在1968年"五月风暴"前即已批评、质疑结构主义,就已经有着明确的非中心化的思想,由此,他发展出了另一种表述方式:以异质性为中心,而以"他者"与"延异"这两个概念纵横交织出了解构思想。然而,在其晚年,他又与"他者"与"延异"这两个概念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德里达的文学观有五个要点:文学具有讲述一切的自由;文学应浓缩历史,包容一切;对"延异"概念内涵作了重要调整的阅读法;否认文学性;作品是一种建制,它形成自己的读者。解构思想在美国形成了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这一批评以颠覆
< 1 2 3 ... 11 12 13
Rss订阅